从前他心中的纠结、后悔很大程度是他一直在思考是否有更好的方法和平接过皇位,但如今看来,他从来没有更好的办法。
除非他愿意不去争取那个江山!
但可能吗?哪怕他自己不慕名利,他手下的臣子、将士都不会答应,更何况还有他一家老小的性命!
既然无法避免,他又何必继续耿耿于怀?
这般想着,李世民看那光屏中的中年男人都要顺眼了几分。
男人起初的话太过离谱,但后续的分析还算不错,自己就大人不记小人过了。
只是李世民刚放下的心很快又紧了起来。
[从这个角度来看,李世民想要稍微修改史书将自己塑造得更可怜一点也乃人之常情,只是呢同样的他也不能怪后世质疑他功绩的真实性了,毕竟他有改史的前科嘛!]
李世民顿时一惊,什么前科?他可没想改动其他方面的历史!
[譬如李渊太原起兵之时,在《大唐创业起居注》里,起兵的主导是李渊本人,他早就想起兵反隋了。而在大唐的国史里,却是当时年仅18岁的李世民撺掇地李渊造反。我们后世人可能觉得这没什么,但这一小小的差别却是关乎着继承李唐天下的正统!]
熟知大唐起兵过程的老臣们则是嘴角一抽,不得不说他们的陛下可真是个机灵鬼。
真亏得他能想出来这些方法,真是费尽心机为自己发动玄武门之变背书啊!
不过罢了,这也是人之常情。
要搁他们自己身上说不准直接抹除玄武门之变,将政变的帽子扣在李建成身上,陛下只是运用了一些春秋笔法罢了。
李世民唯有再次沉默与尴尬。
好吧,他承认在这一点上他是想过在修史时小小的春秋笔法一番,增加自己夺取天下的正义性。
不过他这也不算“修”史吧,虽然父亲一直有反叛之心,但是到关键时刻,如果不是他和裴寂推了一把,他还不知道要犹豫多久呢。
还有那《大唐创业起居注》不也是父亲找来文人对他写的歌功颂德的吗?这后世人怎么就信了?
不过他知道此时他所有的解释都十分苍白,唯有希望这一幕赶紧过去。
然而天不遂人愿,男人还在继续。
[除此之外还有史书上对李建成和李元吉兄弟两的记载,据史书记载李世民在看完《实录》后发现史官将玄武门之变的部分隐去并且做出批示,“昔周公诛管、蔡而周室安,季友鸩叔牙而鲁国宁。朕之所为,义同此类,盖所以安社稷,利万民耳。史官执笔,何烦有隐?宜即改削浮词,直书其事。”]1
[这话表面上虽然是嘱咐房玄龄等史官不用遮掩玄武门之变,但细想却是在为玄武门之变定调,他李世民是在匡扶朝政,李建成、李元吉等人是乱臣贼子,玄武门之变自然是利国利民的正义之举!]
[史官们都是李世民的臣子,自然只能按照李世民定下的基调修史。]
[而这就难免后世不少人包括部分史学家们怀疑李世民抢占了大唐开国之时李建成的功劳,李唐大半天下不止是李世民打下的,李建成也打下了很大部分的江山,原本才华横溢的太子建成成了史书中碌碌无为的平庸之辈。]
[哦,对了,还有李元吉。相较于李建成在史书上的记载只是比较平庸,李元吉可就是累累罪行了。]
[比如他被记载了纵容手下劫掠百姓,射杀百姓取乐等等罪行。又比如李元吉生下来因面貌丑陋被太穆太后丢弃,幸得乳母怜惜将他捡回来,将其抚养长大,然而等到他长大后却是因乳母劝谏他不要作恶,便杀害了有着救命之恩的乳母。]
[李元吉的种种行为实在是太过抽象,不像人类,而李家其他子孙都没有被记载过这么多恶行,按照李家的家教实在不应该出了这种纨绔,所以很难不怀疑是李世民在夹带私货黑李元吉。]
[毕竟按照分析,李世民和李建成还有些兄弟感情,跟李元吉就只剩下恨了。]
[网络上有句话怎么说来着?每当李世民想到玄武门杀害大哥李建成都会心如刀绞,但想到同时还杀了李元吉,心里就舒坦多了。]2
这一刻李世民是真忍不了了,差点直接喊出声,一派胡言!
他本就是性情中人,情绪丰富,嫉恶如仇,顿时被气得深呼吸了好几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