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中文

笔趣阁中文>执笔问朝晋江 > 风起内录1(第1页)

风起内录1(第1页)

晨光微透,北城风势未歇,带起实录馆窗棱间的薄霜。

乔知遥已有三日未出实录馆。

这三日内,她与时岚一道,查验冯子望调签中那句“成文所嘱”的出处。

成文厅的调令录里,并无此语痕迹,主笔们讳言不明,只敷衍道:“未记得有此笔。”

她们又细翻了银三五与三六两卷的通调轨迹,想从冯子望当日的调卷令上反向推回口信来源,可惜无一笔留下官式批令。

时岚语带不甘:“这就是冯子望那句模糊话术的厉害么?一笔写下‘所嘱’,既不明其主,又不明其命,让整件事在纸面上看似顺理成章又无迹可循。”

乔知遥未应声,面上不见气馁,只将调签誊写稿合页,搁入案角。

乔知遥与时岚几乎将熙六年夏所有可查的调令底录都翻过,却始终未能查出那句口信的源头。

线断在冯子望那一笔后补的模糊里。

时岚次日被召回太医院去复查一场春初旧病,临行前拍拍乔知遥的肩:“没查出来也别懊恼,我先替你盯着东城那边,如果有谁说过这句‘可以调’,我保准挖出来。”

时岚笑得风轻云淡,却悄悄留下了一串草药香的小香囊,挂在乔知遥桌边的灯架下。

“照顾好你自己,可别让纸卷里钻出的鬼把你吃了。”时岚低声道。

馆内很静,似乎连句玩笑话都听得格外真切。

乔知遥目送时岚离去,目光缓缓落回案前。

她凝望着自己从布包中拿出的那张小心保存的灯笼旧纸,纸已泛黄,四角微塌,边缘有焦痕。

正是乔知遥十四岁那年,偷偷从父亲书房剪下的那张带有银章的纸角。

那枚银章,在乔昶案发后便被封存锁库,自此去向不明。如今所能触及的,只剩这一角灯纸。

乔知遥指尖轻抚纸角,思绪不由飘回几日前。

那日她循着冯子望调卷令的去向,行至成文厅东廊,误闯入一间堆满旧物的库房。那是礼部清退杂件的角落,灯架残断,纸笼蒙灰。

乔知遥原只想匆匆退出,却在瞥见角落一盏残破灯笼前驻了脚。那盏灯,看上去极为眼熟。纸面皱折,边角裂口与缺痕走向,竟隐隐与她所藏的灯纸如出一辙。

这盏残破灯笼,落在礼部仓库,被贴上了“案前呈调”的字样,标注的日期,正好是乔家案案发前一天。

乔知遥不敢贸然取走,只借了厅中纸张,细细拓下裂痕,又对照自持的灯纸残页,两纸合摊于案,竟缝合如初。

乔知遥屏息凝神,心中如有某物骤然沉底。

那不是她少年贪玩时,随手贴上带有银章纸角的那盏灯笼。

而是有人刻意剪取同类灯笼纸页,送交礼部呈验,令其混入案卷,成为被收录的证据残页。

这张灯纸残页,在这三年间,一直藏于她的记忆与行囊之中,从未真正显露锋芒。

直到今日残痕再现,一线未灭的银章辉光,终于透了出来。

也因此,乔知遥再次翻出了熙五年秋赈卷。

上次誊写时,乔知遥便觉有异:该卷中出现的“银两已拨”字样,落款为乔昶,章印却泛青灰浮墨,纸质纤薄,明显后贴。

她当时在页末落下“原稿待考”四字,那也是她第一次敢为所见落字。

但真正的问题还不止于此。

实录馆中有一处专供誊写小吏调阅的用卷引册,记录着历年实录卷被他署及他部援引之处,用以备查。

乔知遥循着熙五年秋赈卷的编号,在案册中一页页翻检,直至熙六年初冬。

正如她所疑,礼部曾将此卷送往中书省,作为“调银参考卷”收录于案,其用途一栏写得分明:“协助商议边境调银,涉及三路拨补谏条。”

乔知遥心头一紧,立刻去找寻“熙六年初冬三路拨银谏章”的誊写底本,逐段对照查找。

很快,她便在都察中台的一份谏章中,看到了一句极为眼熟的话:

“据礼部引证乔尚书往年批意:‘银两已拨,节前可办’,此为旧例所据,今可仿行。”

乔知遥指尖一滞,掠过那句“银两已拨,节前可办”时,几乎能听见自己心跳的声音。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