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中文

笔趣阁中文>执笔问朝晋江 > 风起内录1(第3页)

风起内录1(第3页)

而乔昶,不过是这纸牌上的署名。

乔知遥又想起前日与梁秉昭那场不甚顺遂的对谈。

那日他虽未直言所知,却独独留下了一句:

“若真想知当年事,须查调令之外,是谁给冯子望的口信。”

这句话,如钉,敲入她的心头。

冯子望调银绝非其职权所及,能越级批办,必须仰仗一份可先行的口信。

那口信究竟来自何方?枢密府?中书省?还是更隐秘的哪一处通道?

乔知遥眼下虽尚无权限更深查阅那封口信的来处,但这条线索,她无论如何都要追下去。或许等到查明之日,许多未解之谜,便将水落石出。

接下来的几日,乔知遥闭门不出,几乎未再踏出誊写厅一步。她没有多言,也没有再主动查阅更多旧卷。但她心里清楚,那一笔,已经落下。

馆中看似无波,实则暗流早已潜动。

乔知遥之前所留的“原稿待考”四字,虽无署名,却在誊写副本上传开,引起了外署的注意。

最初是督司来人调卷,紧接着便有谏台送函至馆,点明欲查阅春册中段誊写笔录。其辞委婉,却含试探。馆中尚无人点名,但几位誊写员间已有耳语悄传——

“卢氏门生那篇字落得太深,惹了风头。”

有人试图追问是谁多写了一笔,有人开始回避那一日所交的卷宗。但乔知遥并不慌乱。她心知,这不是一次意外,也不只是某页字迹的存疑处理。

那日雪后归堂,她以那笔无声的介入,让某页原本注定沉没的纸,重新浮出案端。

她所提的,不是一个断言,而是一道怀疑。它未指人,却已有人受惊,它未指物,却已有署牍往返。

乔知遥从未高声说过什么,也从未越过一纸誊写员的本分。但自那日起,她已悄然从纸背走向纸面,从记录者,成为影响者。

纸虽轻,笔却有立场。

她越是靠近真相,就越明白,那些沉于旧卷深处的字句,并不会自行发声,唯有落笔之人敢存其真,世人才有可能听见它曾说过什么。

乔知遥不知将来会是谁再次翻到那页案卷,但她知道,若真有那一日,“原稿待考”四字,终会引出一个必须面对的问题——

那句“银两已拨”,究竟是谁写的?

乔知遥望着那行字良久,仿佛能透过纸背,看见那些被时间掩埋的争议。

其实她并不知,是否真有人会顺着这笔注看下去,但她明白,只要这行字还在,便有一丝真相未死,便有一线光,留在那页黑白之间。

天光微明,誊写厅的晨钟尚未响起,外署便静静送来一纸新卷。

乔知遥照例早早入馆,坐在角落的旧案前,手边墨盏初换。她翻开那纸薄卷,目光微顿。

是冬祭祭文节录。

乔知遥认得这一卷。数日前,她在誊写春礼预册时,便曾见过。当时并未深究,只是暗暗记下了那道墨色已淡的“之晏”落款。可如今,这一页卷竟再度出现,并注明需再行誊写。

乔知遥指尖一缓,心中微起疑念:

那枚留案审章,她记得清清楚楚,不属于常规印鉴系统,而“之晏”二字,也不该出现在这种礼部副卷中。

乔知遥不动声色,将卷小心摊平,暗自翻检先前誊录所存残拓。

乔知遥低眉伏案,神色沉静。那日她未追问,如今却不能不问:

她自己所誊之卷,难道其中出了错?又或,是被人悄然改动了?

否则这页看似无用的冬祭副录,为何会被送来两次?

乔知遥翻开卷宗,指腹刚触及纸角,便看见一行字样,极细极淡,却标注清晰:

“密审录入·熙六年冬·中调件”。

密审?

乔知遥目光微敛,心下已有推想。

这一卷并非寻常副录,而是曾被列入密审案底的文件,极可能是避名改署,隐匿来源的副件之一。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