里面,一辆没有炮塔,内部线路全部裸露的T-72坦克停在正中央。
十几个身穿工作服的技术人员正围着坦克忙碌,一名看上去年纪比师老还大一些的老者,右袖管空荡荡,只有左手拿着卡尺在测量。
“老祝!”师老笑着上前。
那老者抬起头,看到师老,脸上也露出一丝笑容:“老师,你怎么跑我这儿来了。”
他放下卡尺,单臂和师老热情拥抱,然后目光落在余宏身上,透着打量。
这就是祝宇祝老。
很显然,所长提前知会过他了,余宏要来挖人。
余宏敏锐地发现,祝老和他的团队,正在对这辆从黑岛战场运回来的T-72,进行全面彻底的逆向研究。
不止201所,国内所有沾点边儿的坦克研究单位,现在都在干这个。
T-72毕竟是代表了毛熊最先进的第二代坦克技术,对只有第一代59的兔子来说,这是必须彻底吃透的项目。
“祝老。”余宏翻了翻技术人员的记录,上前一步,开口便直入主题:
“你们是在研究T-72的主装甲复合配比吗?我刚才看了一下你们测试记录的初步数据,你们对陶瓷夹层的烧结温度是不是估计偏高了?根据我们的解剖来看,他们用的是掺硼的低温高压烧结工艺。”
一番话,精准地指出了他们卡壳的地方。
祝宇猛地抬起头,审视余宏的眼神终于起了变化,从轻视变成了正视。
行家一出手,便知有没有!
这个年轻人问的问题,切入点刁钻到了极致,显然不是泛泛之辈。
“哦?那你觉得合理的烧结区间应该在多少?”祝老不由问道。
接下来的几分钟,两人你一言我一语,从装甲材料,聊到了自动装弹机,再聊到火控系统。
祝宇越聊越心惊。
面前的年轻人,对T-72的各项性能数据,仿佛比他们这些拆解了大半个月的人还要熟悉!
但是,这还不够。
刮目相看归刮目相看,他依旧没有任何动心的意思。
这里是全国最好的坦克研究所,他想做的事情,在这里能得到最好的支持。
跳槽?完全没那个必要。
一旁的师老安静地看着,也不插话,他知道祝宇这个老伙计倔得很,想撬动他,余宏还得拿出真正能颠覆他认知的东西才行。
可除了技术见解,师老也实在想不出,这小年轻还能有什么底牌?
毕竟,论待遇,论平台,351厂这个偏僻的山沟沟,凭什么跟堂堂的201所相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