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景辰被天子双手紧握,整个人都懵了。
他只觉得一股巨大的暖流涌遍全身,眼眶一热,差点就落下泪来。
他想要挣脱,却又不敢用力,只能虚虚地抬着手,任由皇帝握着。
“陛下……臣……臣不敢当……”
朱由检却是不管不顾,他紧紧握着杨景辰的手,恳切地问道:
“如此弊政,先生可有解法?”
“难道真如那黄运泰所言,将马草折银了事吗?”
杨景辰听得此言,反而是摇了摇头。
“正如陛下所言,马草,终究是要从关内,一车一车地运到关外的。”
“若只是在账面上将草变成了银子,又有何用?不过是自欺欺人罢了。”
话到此处,杨景辰犹豫了一下,终究还是将辽东情弊一事咽了回去。
朱由检眼中精光一闪:“那依先生之见?”
杨景辰深吸一口气,没有回答,反而是躬身一拜。
“臣,如今暂代吏部事,斗胆愿为陛下举荐一人!必可清此情弊!”
“正是天启二年进士,现任大名府知府,山东按察司副使、临清仓管事。”
“——卢象升!”
一般来说都会认为明之亡,亡于财政。
但这句话其实很容易传成谣言,说什么东林党不交税。江南地主不交税。
是不是真的不交税呢?有,但没有传说中的那么夸张。而且不止江南地主如此、浙江、福建、山东、直隶,凡是地主就没有不偷税漏税的,国情如此。
——
没有钱?
其实不是的,崇祯后面加征辽饷、练饷,别管百姓生活怎么样,反正钱是越来越多的,岁入能到1500万两~2000万两+
崇祯十六年收了1580万,还在陕西、陕西、湖广、河南差不多崩盘的情况下,你猜这钱哪里来的。
——
明末真正崩的原因其实是实物运输。
明朝的财政体系是很蛋疼的,所谓户部,也只是一个征税部门而已,而地方押解赋税,又分京运、民运。
因为本色征收的困难,还经常折银。
这就导致局面崩盘后,北方钱多多,物没多,那钱自然就贬值了。
——
马草这件事算个线头吧,用这个来看“粮食”,“大豆”是一个逻辑的。
只是我看史料刚好黄运泰上了个这样的折子,崇祯还批了,我就感觉他是被糊弄了。
干脆把这件小事展开来写写,以小见大。
——
差点忘记给参考文献,本章参考《明代京边马草的课征与召买》,作者高寿仙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