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由检对此毫无察觉,他拿过了旁边另一迭数量较少的试卷。
这些是司礼监随堂、秉笔所作的答卷。
他仔细翻看了一遍。
越看,眉头便皱得越紧。
这些人的书法、文笔,自然比内书堂那些小火者们高出不止一个档次。
可通篇看下来,却仍然令他大失所望。
不知道是这些在宫中浸淫已久的太监们太过谨慎,还是真的被外朝的那些文臣们影响,也变成了他们的形状。
大部分的试卷,都是极尽辞藻之华丽,引经据典,对仗工整,甚至到了炫技的地步。
可一到涉及具体措施、方法的部分,却全都变成了虚虚而谈的空话、套话。
什么“当以圣心为心,以国事为念”,什么“上下一心,严明赏罚”。
说了,等于没说。
朱由检感到一阵无力。
他强压下心中的失望,只能从那一堆华而不实的文章中,挑出了三份,相对言之有物一些的。
刚好,这三人中,有两人都是他认识的。
他将这三份试卷递给高时明。
“让这三个人,现在就进来见朕。”
高时明领命而去,出了堂屋,他将手中的三份试卷在日光下摊开。
只见那三份试卷的署名处,清清楚楚地写着三个名字。
——曹化淳。
——郑之惠。
——刘若愚。
可能有些人前面看得不仔细,不明白为什么王承恩居然可以才14岁。
可以移步《题崇祯十七年吊友王承恩疏》
不过他这个年龄和入宫时间是我编的,实际上这个时候他10岁~25岁之间都有可能。
——
京营五千兵马去支援然后出乱子是真的。
“营兵甫出都门,即行恣肆,纪法何在?王承恩等弹压不严,本当重惩,姑著革去加升职衔,以在营原官,痛加策励,用赎前愆。”——《明熹宗实录·卷八十六》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