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中文

笔趣阁中文>大明王朝16帝 > 第19章 明天见大明的聪明人们(第3页)

第19章 明天见大明的聪明人们(第3页)

他长长地叹了口气。

直到此刻,那股独属于王朝末年的腐朽气息,才真正地、如此真切地扑面而来。

“让阁臣们票拟,”他摇了摇头,声音有些干涩。

“传朕口谕,尽快筹措发饷,至少……先发一批下去,稳住军心。”

“是。”高时明应下,又呈上另一本。

“陛下,山东巡抚李精白奏报,山东自六月以来大雨连绵,洪水泛滥,淹没庄稼、冲毁房屋、溺亡百姓不计其数。”

???

朱由检有点懵了。

他知道陕西马上就要迎来连年大旱,可怎么也想不到,山东今年竟然是滔天洪涝!

他刚穿越而来才几天不到,一直忙着组上任的第一个班子,对这个时代的救灾措施一无所知。

是该直接发钱、发粮?还是免税即可?这些措施又该如何落实,才能不被底下官员层层盘剥?

无数个问题涌上心头,他却一个答案都没有。

“此条……亦交票拟,但不必发旨了。”

“最后一本紧要事,”高时明的声音愈发小心。

“户部尚书、督辽饷黄运泰奏报,言及山海关之马草,过去向来于永平、蓟州一带召商买办,其中转运滋生弊端。”

“他建议,不如将召买的银两直接解送至山海关,就地采购,以节省靡费。”

朱由检眉头一皱,感觉这一条的逻辑不太对劲。

他仔细在脑中将这个流程过了一遍,很快便发现了问题所在。

这个问题的本质,是马草这种物资需要从产地蓟州、永平一带,物理转移到消耗地山海关。

黄运泰的法子,只是把“买马草的银子”送到了山海关,丝毫没有解决马草本身的运输问题。

山海关本地可不产那么多马草!

这法子,莫不是为了贪污方便吧?

要知道银子一到辽东那些军头手上,他们买不买马草,买多少,外人谁能说得清楚?

他心中有些拿不定,决定还是不动声色,先看看那几位新任阁臣的成色如何。

“知道了,一并送去票拟。”

高时明后面又禀报了一些烈妇旌表、户部朱印之类的小事,朱由检只是随意听着,心思早已不在此处。

待太监们都退下后,他缓缓走到殿中的《大明混一图》前,周钰安静地跟在他身后。

他的手指在巨大的地图上缓缓移动,在陕西和辽东之间逡巡,只觉眼前迷雾重重,千头万绪,不知从何下手。

最终,他的手指仿佛带着千钧之力,重重地在北京城的位置上一点。

“无妨。”他转过身,眼中已没了迷茫,只剩下前世千锤百炼而来的斗志。

“明天,就让朕来看看,这大明最聪明的一批人究竟是什么成色!”

说一下我后面遵循史实的原则:

1。人物性格、生卒年、此时官职,有记载的严格按照记载。没有记载的合理推演(例如王承恩,再过十来章吧,我要安排忠诚的王伴伴登场了哈哈)。

2。天灾不受任何蝴蝶效应影响,该旱就旱,该涝就涝,这也是本书最大的中期boss。

3。一些事情,例如黄运泰的马草折银一事,在主角的蝴蝶翅膀没煽动之前,按史实,随着主角对朝局的插手,会逐渐面目全非,脱离史实,按我推演而走。

4。说实在的,我现在只有分卷的高潮节点,还有第一卷的简单大纲,故事后面会怎么走,我自己也不知道。这实在是……太爽了!

【本章史料】

1。陕西欠饷、山东洪涝、辽东马草,都是史实,我就不贴原文了,感兴趣可以自行找找相关史料八月二十四日&二十五的记录。

2。关于题本、票拟、留中不发,是明朝到后期非常成熟的一套议事机制,但内容太多了,我有空会写一篇介绍放到作品相关里,给感兴趣的朋友看。这套议事机制真的非常有意思,皇权、内阁、六部、给事中互相制肘,只有妥协才能让国事顺利运行。

(本章完)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