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中文

笔趣阁中文>工业重生 > 第87章 报纸头条吹爆街道小厂(第1页)

第87章 报纸头条吹爆街道小厂(第1页)

红旗厂烧结窑改造成功的消息,没用几天就传遍了市里。

尤其是废品率锐减近九成,能耗降低四分之一这两个硬邦邦的数据,像长了翅膀,飞进了各个工厂领导和技术员的耳朵里。前进五金厂,李向前,这两个名字被反覆提及。

没过几天,一辆伏尔加轿车停在了红旗搪瓷厂大门口。市经委主管工业和节能工作的马副主任亲自带队,下来考察。

周同和激动得脸膛发亮,几乎是小跑著迎上去。“马主任!欢迎欢迎!您可是稀客!”

马副主任五十岁上下,面容严肃,不苟言笑,只是微微点头。“周厂长,听说你们厂搞技术革新,节能降耗效果显著,我们来看看。”

一行人直奔改造后的烧结窑。崭新的控制柜,整洁的布线,还有那依然散发著余温的窑炉,都透著一股不同以往的气息。

周同和指著还在缓慢降温的窑炉,声音洪亮。“马主任,您看!这就是我们请前进厂的李向前师傅改造的烧结窑!效果?那是立竿见影!废品率从过去的百分之三十,现在降到了百分之三点三!能耗,更是实打实地降了百分之二十五!”

他侧过身,把站在旁边的李向前推到前面。“这位就是李向前师傅!年轻有为啊!这次改造,全靠他的技术!”

马副主任的视线落在李向前身上,带著审视。“小同志,是你主持的改造?”

李向前平静地点头。“是的,马主任。我们主要做了三方面改进:强化保温,引入【多点智能温控系统】,以及优化了窑炉內部结构。”

“哦?智能温控?仿生结构?”马副主任显然对这些新名词很感兴趣。“具体说说。”

“【智能温控系统】,是通过多个高精度传感器实时採集温度数据,由我们编写的控制程序进行模糊逻辑运算,自动调节燃料和风门,实现精確控温和快速响应。”李向前指了指控制柜,“可以最大程度减少温度波动对產品质量的影响,也避免了不必要的燃料浪费。”

“至於【仿生结构优化】,”他顿了顿,“主要是借鑑了一些自然界中高效的热交换和力学结构原理,比如我们重新设计的挡火墙,运用了类似海螺壳內部的涡流引导结构,让热量在窑內循环更充分,提高热利用率,减少排放热损失。”

他解释得条理清晰,既点出了核心创新,又没有过多涉及【破障之眼】和【基因图鑑】的来源,只说是“借鑑”和“优化”。

马副主任听得很认真,不时点头,又问了几个关於材料、成本和施工周期的问题。李向前都一一作答,数据翔实,逻辑严密。

陈工也在旁边补充了一些改造前后的具体对比数据,王师傅则激动地描述著工人们现在操作起来多么省心,產品质量多么稳定。

考察队伍里的几个技术干部低声交流著,脸上都带著惊讶和讚嘆。这种程度的改造效果,他们闻所未闻。

马副主任围著窑炉走了一圈,又仔细看了看控制柜屏幕上残留的运行曲线,最后停在李向前面前。

“小同志,思路很新,胆子很大,效果也確实惊人。”他严肃的脸上难得露出一丝讚许,“你们前进厂,虽然是个街道小厂,但在技术创新上,走在了前面。”

周同和在一旁听得心怒放。

马副主任转向周同和:“老周,你们红旗厂这个节能改造的经验,非常好!值得在全市工业系统推广学习!”

他又看向李向前:“前进五金厂,也要重点关注。这种立足自身,大胆革新,攻克技术难题的精神,正是我们当前最需要的!市里会考虑,把你们厂树立为『民营科技创新』的一个典型,给予相应的政策和资金支持。”

这话一出,周同和激动得差点跳起来。李向前心中也是一动,官方的认可,份量远超预期。政策倾斜,资金支持…前进厂起飞的跳板来了。

考察结束没几天,市经委的正式文件就下来了。

红头文件,措辞严谨,高度评价了红旗搪瓷厂烧结窑节能改造工程的成功,称其为“技术改造与节能降耗紧密结合的典范”。文件特別点名表扬了提供技术支持的前进五金厂及其工程师李向前,肯定了其在技术创新上的突出贡献。

隨文件而来的,还有一块烫金的【节能先进单位】牌匾,以及一笔五万元的节能改造专项奖励资金!

这笔钱对於刚起步、处处需要投入的前进厂来说,无异於雪中送炭。更让王厂长激动的是文件最后一段话:市经委决定,將前进五金厂列入市属企业设备升级改造项目的技术支持单位备选库,未来將优先考虑委託其承担相关技术攻关和改造任务。

“优先考虑!向前!你看到没!优先考虑啊!”王厂长拿著文件,手都在抖,“这下咱们厂可真要出名了!五万块!还有市里的项目!这…这简直…”

李向前看著那份文件,心情却比王厂长复杂。钱和项目固然重要,但这“典型”和“优先”背后,是更高的期望和更严苛的审视。前进厂,或者说他自己,被推到了聚光灯下。

果不其然,文件下发后,前进五金厂门口突然变得热闹起来。

先是市里的几家报社、广播电台的记者闻风而动,扛著相机,拿著话筒,涌进了前进厂那狭小的院子。

“请问是李向前师傅吗?能谈谈你们是如何攻克搪瓷窑炉改造难题的吗?”

“李师傅,听说你们运用了『仿生学』?能具体解释一下吗?”

“前进厂接下来有什么新的技术创新计划?”

记者们將李向前团团围住,问题一个接一个。刘虎和张峰想帮忙挡一下,却被热情的人群挤到了一边。

李向前应付著这些问题,儘量简洁地介绍情况,避开核心技术细节。这种场面,他前世今生都是第一次经歷,有些不適应。名声带来的不仅仅是机遇,还有无形的压力和束缚。

没过两天,《xx日报》的头版头条,刊登了一篇题为《小厂房里飞出“金凤凰”——记前进五金厂的科技创新之路》的长篇报导。

报导详细描述了前进厂如何从一个名不见经传的街道小厂,通过技术创新,成功改造红旗搪瓷厂老旧设备,实现节能降耗重大突破的事跡。文中將李向前描绘成一个年轻、睿智、敢於创新的技术带头人,是“改革开放新时期,依靠科技自强不息的青年典范”。

报导一出,前进厂和李向前的名字,彻底在全市范围內家喻户晓。

李向前看著报纸上那个被拔高、甚至有些陌生的“自己”,他放下报纸,目光投向车间方向,那里机器轰鸣,才是他真正熟悉和安心的地方。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