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霁说话没头没尾,但章惇知道章振乃青州通判。
一下就想到是青州出了大事,章振顾不上其他过来上报,可旬礼不止玩忽职守,还拿他当做挡箭牌,把他屯田收集的事情推了出来,告他黑状!一个工部尚书,查个屯田需要全部精力投入?你骗鬼呢!?
但章惇眼下当务之急不是痛骂旬礼,而是他自己。知道了这事的皇上和太后会不会往更深的地方想?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皇上和太后会不会心里犹豫他章惇要屯田造册到底为了什么?
又是谁给章惇这么大的权利,私下就能够指派官员为他私人做工?
这些统统都是暴露在皇上眼皮底下的问题。
赵霁下一句话直接问到了章惇心底:“章大人何故要开封屯田造册?”
章惇冷汗直冒,但还是跪着实话实说“……回陛下,臣想从开封着手,重新统计田地方便从算税亩。”
章惇还没说为什么,但赵霁却了解,肯定是新政啊。这老头耿直得很,此举并不是贪污。
但他知道归知道,肯定不会明说,他还指望章惇这个工具人帮自己解围。不置可否地‘哦?’了一声,在对方心底留了余地,让对方充分认识到这已经成了他手里的小辫子之后,这个话题重重提起,轻轻放下,直接转移了话题:“虽然青州汛情不甚眼中,但是旬礼的做法却暴露了一个很严重的问题。”
章惇没说话。
此时此刻的皇上和他所认识的端王天差地别。让他不由地怀疑起来。
难不成这才是真正的端王?之前其实他都只是藏拙?
赵霁为了稳住他的人设,丝毫没有慌张。直接道:“可见鉴赏和美学对于一个官员来说是多么地重要。朕觉得,为了避免今天的事情再次发生,朕希望章大人举行一次考校。所有官员每人画一幅山水,最好是画一些当地的风土人情。用画入景,景美者为上。”
章惇:……皇上果然还是当年的端王。
考校?说得好听!不过就是想找个光明正大的由头要群臣陪他一起画画。
章惇表示拒绝:“陛下,此事不可。”
赵霁冷哼一声:“那难不成考校律法?”
章惇想反驳,却思朝堂上很多官员对大宋律的生疏,赞叹道:“好主意!”
赵霁的演技有些拙劣,算不得精良。妙就妙在他本人二世祖形象实在是深入人心,加上章惇有些自负,非常坚信自己的认知就一定是真的。竟真的就这么被算计进去了。
赵霁试了试,工具人‘章惇’确实非常好用,加之端王的‘伟岸’名声太盛,章惇对于赵霁的乱来没有生起半分疑心。赵霁于是天马行空乱出主意,话语夹带私货,甚至丧心病狂借鉴了高考与公务员考试,什么主意馊就来什么。
比如每个人都有必考点,就是大宋律。所有官员都必须把大宋律倒背如流,分毫不差。然后默写出来,错一个字扣分。
再比如每个部加上自己的特色。工部就考治水,吏部考治学,户部考会计。所有官员,无论在朝廷哪个部门,总不至于连自己部门是做什么的,应该做什么都不知道吧。
再比如,考核可以更彻底一些,和奉银挂钩。
优秀者嘉奖加奉,差者批评不说,还要罚扣奉银倒贴钱。
赵霁旁敲侧击,章惇听着赵霁不靠谱的主意,适当提一些靠谱的建议。但这些建议其实才是赵霁真正的目的。
赵霁还不忘提点:“虽然是个考核,但是也不能徇私舞弊。”
章惇:“那是自然。”
赵霁:“要不就从六部秘密抽掉一部分学识能力优秀的官员。找个院子让他们住进去,专心出题,一直呆到考核收卷之后,再让他们出来。”
章惇:“可。”
赵霁继续自问自答:“批阅的时候要找官员吗?肯定不啊,批阅当天,从太学抽签抽几十个学生出来,也把他们请到院子里。试卷的话……就按照科举来,进行糊名吧。”
已经连可都说不出来的章惇:……
赵霁:“顺便告诫各位,成绩虽然重要,但是宁可零分也不要舞弊,找人去考场,舞弊被抓到,直接罢官。”
章惇犹豫着想阻止:“未免太过严重,会遭到抵制和反弹。”
赵霁一脸理所当然:“准备考核难道是奔着舞弊去的吗?为官一任就要造福一方,一个舞弊的官员,如何取信于民?”
章惇:……
好有道理,我无言以对?
章惇一心新政,很快就品出了赵霁这些馊主意下面的‘精华’。
现在朝堂最大的隐患就是冗官。一旦这种严苛到近乎变态的考核塞满整个朝堂,首当其冲受到冲击的从来都不是真才实学考上的进士,而是那些通过氏族门阀举荐而混上来的那批人。
漫长无望又没有尽头,还倒贴钱还评优劣,劣等还批评羞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