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过在朝鲜战场上的美军应该是还没有这个意识的。
毕竟他们自己的导弹都没出来,怎么可能防备中国导弹呢。
其中把107火箭炮改成导弹的最大问题是无线电信号的问题。
107火箭弹本身体积有限,注定了它不可能自己成为信号源。
它需要一个中转站来为它提供无线电信号。
而解决这一问题的是李锐,他想到了后世的无人机。在无人机身上安装信号源,在需要的时候开启,不需要的时候关闭。
多台无人机可以串联成一个信息阵,为107制导火箭弹提供需要的信号,与指定的目标。
同时无人机的远距离观测也可以更直观的观察战场情况。
不过这又需要解决无人机的问题。
因为后世可以买到的民用无人机是上了很多锁的。
比如说限高,限制飞行距离等等。
但实际在早期无人机法规不完善的时候,无人机玩家应该都尝试过穿云。
无人机的飞行高度根本不止限制的120米那么低。
胆子够大,技术过硬,飞上千米不是问题。以无人机的体积飞到千米高空,肉眼都无法捕捉了。
以现如今的雷达扫描技术,根本就捕捉不到,会当成飞鸟过滤掉。当然,使用无人机做这些也有很多问题。
比如说安全问题,泄密问题等等。还有培养飞手等等。但是这个世界上本来就没有完美无缺的方案,非要等到想出一个十全十美的方法时,敌人可能已经打进你的家门了。
于是在基地内一众科学家和年轻技术员的努力下,第一代无线电制导107制导火箭弹问世。
目前107制导火箭弹的可变方向舵全中国只有曙光厂里的那台五轴数控加工中心可以生产。
里面使用的PCB板和工控芯片以及纽扣电池等等全都是由李锐通过21世纪网购渠道买回来的。
还好这种东西不贵,一套107火箭弹需要的PCB板加工控芯片加上纽扣电池等等在一起也就是三十五元人民币。
反而是五轴加工中心加工转向舵时使用的刀具比较贵。
现如今1950年的中国又没有生产后世数控机床刀片的能力。
所以每天花在五轴机床刀片上的费用需要两百元左右。
目前曙光厂每天能进行生产改造的107制导火箭产量不高,一天最多30枚。
不过这些制导火箭也不会和普通火箭弹一样当成重炮用。
而是作为一种点名武器。
比如在部队没有重武器和反坦克炮时,远距离帮助部队对美军的坦克集群进行点名攻击。
亦或者是在穿插渗透中对敌方营地中的重要物资进行点名攻击。
还有就是远距离精准的敲掉对方的重炮阵地之类,打断对方的炮火支援。
让美军也尝试在没有炮火支援的情况下和志愿军展开轻武器级别的战争。
而107制导火箭就是在这种情况下诞生的。
当钱学森作者吉普车来到火箭发射场时,他没有看见自己心中以为的导弹发射架。
也没有看见其他什么设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