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自然是要去的,哪有一直告假在家的道理。”柳晏道。
贾珍心下高兴起来,面上却乖巧道:“母亲放心,父亲不在家,还有儿子呢,儿子一定尽心孝敬您。”
柳晏道:“你养好自个儿身子要紧。之前让道婆来看过了,说西院风水冲属马的人,你暂且别回西院住。我回头选个风水好的院子,你再搬过去。”
贾珍一愣,“母亲的意思是,我一直住在前院?”
柳晏点头,“反正你还在孝期,也不用女人伺候,住前面还方便些。”
贾珍:“……”
母亲这话没理由反驳,他只能想别的法子。住前院也有住前院的好处,方便跑出去玩儿。
母子俩正说话,贾敬回来了。
贾珍忙站起来行礼,贾敬瞥他一眼,“《礼记》抄完了?”
贾珍道:“已经抄了一多半,只是多日没来给母亲请安,实在挂念,便先来看看母亲,尽了孝再回去继续抄。”
贾敬嗯了声,转去屏风后洗手,然后坐到柳晏身边。
蜜桔已经端上茶来,他端起茶盏轻轻刮着上面的沫子。
柳晏就问:“那边老太太跟您说什么?”
贾敬道:“想让我给二房的珠儿找位学问渊博的师父。”
原来是为了这事儿,贾政夫妇对贾珠的期望很高,三四岁的时候就开始教他认字,现在六岁了,到了学四书五经的年纪。
前前世,贾敬确为此事操过心,推荐了两位学问渊博的儒生。但贾政夫妇都没看上,最后不知托了谁的关系,请了国子监祭酒李守中的弟弟李守正来教贾珠。
李守正有个同进士出身,原本在南方某地做同知,但一次意外摔断了腿。朝廷是不会用残疾的官员的,李守正便辞官在家休养。因李家和贾家是同乡,李守中又在国子监任职,李守正做贾珠的师父再合适不过。
贾珠也是通过李守正这位恩师,结识了李守中,后来娶了李纨。
大家都以为有了李守中这位岳父的提携,贾珠的仕途会一帆风顺。可谁也没想到,贾珠和李纨成亲头一年,李守中就病死了。
若只是普通病死,倒还罢了。但李守中是被皇上当着满朝文武的面斥责后郁郁而终。
贾、李两家的关系因此变得十分尴尬,王夫人怕自家宝贝儿子被连累,都不敢和李家来往,对李纨这个儿媳也愈发轻视。
李守中死的着实有些窝囊,当时江南灾患不断,几名监生的文章提及此事,暗指皇上应该自省。
出现灾异,皇上本就应该反省。但还轮不到几名监生指指点点。皇上心虚又恼火,直接就把气撒到了李守中头上。
柳晏记得,那段时间贾敬回来也是唉声叹气。大概对皇上的滤镜又碎了一次吧。
柳晏不记得贾敬给贾珠介绍的那两位儒生后来有没有踩过雷,毕竟当今皇上不是什么好伺候的主儿。
不如顺其自然,依旧让李守正做贾珠的师父。两家有了往来,到时候才有办法帮李守中避开无妄之灾。
至于李纨和贾珠的婚事,还是别成的好。
柳晏就说:“照我看,老爷不必太费心。那边二老爷认识的人不少,还愁找不到合适的师父?”
贾敬颔首,“不过既然人家拜托我,我也不能不管,好歹帮着打听打听。”
贾珍道:“咱们家不就有家塾么?为何不让珠儿弟弟去族学读书?”
贾敬哼了声:“人家看不上族学的师父,毕竟那地方这些年没培养出什么像样的,倒是教出几个花天酒地的纨绔。”
他说着还上下扫了贾珍一眼,贾珍婚前就在族学里混了七八年,这明显是说他呢。
贾珍有些讪讪,却听柳晏道:“说到这个我就后悔,当初不该让珍儿去族学读书,那地方风气太差,八竿子打不着的亲戚也去充数,咱们家的好孩子都被带坏了。”其实这时候的族学还远不及《红楼梦》里那么乱,但也开始有了“交朋友”的风气,贾珍就是带动这个风气的罪魁祸首之一。
贾敬道:“这族学本就是给那些请不起先生的族人子弟一个上学的地方,若只让自家子弟读书,旁人要说咱们小气。”
柳晏道:“读是能读,但该好好管一管,把自己家孩子教坏了倒罢了,若把别人家孩子教坏了,岂不成了咱们家的责任?人家也要说贾府的家塾误人子弟。”
讨论倒读书的事儿,贾珍生怕父亲再指桑骂槐,顺便跟自己翻旧账,他便说要回去抄写《礼记》,赶紧溜了。
贾珍走后,贾敬就道:“夫人说得是,回头我让政兄弟多去家塾看看。”
柳晏:“……”
前前世就是这样,有事就推给贾赦、贾政。美其名曰“无为而治”。
柳晏没好气,“什么事儿都推给别人,您干脆把族长的位置也让给人家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