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中文

笔趣阁中文>就算谋反殿下还是爱我的 > 第108章 归京(第2页)

第108章 归京(第2页)

王府搬迁并非易事,要皇命特许,宗人府协调规划,再与地方官府的配合。政治、财政、人员、礼仪方方面面损耗巨大,若是换成几个月前的恭亲王,那是断然不敢如此专横的。

但事已至此,朝中固有的反对声音也消弭了。

李自安顿了顿,继续道:“饯别前叔母特留我说上两句话,她如今眼睛不大好,风一吹泪便止不住地流。她说愿意留在宿州,这下可以好好陪着小祐。”

昭宁自五岁入宫起,每旬回一次王府。恭亲王妃总是早早进宫,亲自接人,一刻钟也不舍得错过。等到翌日清晨,将人送至凤阳宫,再恋恋不舍地离开。

如此十来年,风雨无阻,从未间断。

因为幼时娇惯,总要大家只喜爱她一个,恭亲王夫妇没有第二个孩子。

“这样也好。”李自安回想起来妇人凭栏出神的模样,近乎自言自语地下了定论。

说起来虽然称一声叔叔叔母,其实这些年来关系并不亲厚,但临了了反倒后知后觉这一丝浅浅的血缘。恭亲王一家到了宿州,汴京城内父缘的亲系便只剩下皇帝了。

汴京城是福泽之地,但宁北侯府倒下,林家元气大伤,皇家手足生隙。

易殊抬头望着皇宫比寻常人家不知高上多少的房梁,反问道:“这样真的好吗?”

这问题真的很难回答,李自安沉默地望着窗外没接话。

易殊知道此道无解,轻叹了一口气,又拉回正事:“那李禛呢?”

李禛奉命带领军队赶往宿州时,一切都已尘埃落定。不过大抵是两人气场不合,易殊并未瞧见李禛。

李自安翻开一叠文书,回道:“他请命驻守宿州。朝中还为那件事焦头烂额,但若是要宣战离国,李禛会是副帅。”

大概是那夜不顾一切夜闯宫禁的缘故,易殊罕见地不似从前般怀疑李禛的动机。他一向看不惯李禛,从小处心积虑想要爬到人前,不惜做下许多祸事,如今太后对李自安怨念与日俱增,李禛算得上是苦尽甘来熬到头,反倒一股脑扎进了宿州。

心中只不过是有些感慨,并不足以让易殊对其改观。他抬起头:“他在朝中担任要职,他走后的空缺……”

“吏部已经着手挑选合适的人手。”李自安对上易殊的视线,轻轻点了点头。

“那便好。”易殊语气平平并无起伏,他低眉望向面前的匣子,有些犹豫,“现在打开?”

“嗯,”李自安点了点头,面色凝重起来,开口解释,“这是皇祖父生前留给二皇叔的,说此物性命攸关,切莫交给旁人。”

易殊垂眸,这般看来,其实也不见得先帝有多漠视李诫,毕竟他也并未额外给另两个儿子留下什么遗物。

光是想想便知道匣子里的东西并不简单,但易殊此刻竟出乎意料的平静。

细长的手指抚上了匣子的暗扣,他手腕一翻,这多年不见天日的内身终于呈现二人眼前,伴随着一股淡淡的霉味。

东西很简单,就是几叠写在牛皮上的信件,日期最靠前的是一些有关西夏的情报研究,稍稍往后些便是察觉到西夏的动向有些诡谲,日期最后则是石家与西夏通信的拓印,得出石家勾结西夏的结论并加急送往汴京。

翻到最下面,是先帝特聘易长平为巡按御史的密旨。

一切都和易殊的推测大差不差,只是铁证终于到手中。

世子之所以常常绕路庆州,的确因为先帝察觉朝中党臣与西夏串通勾结,但苦于看不清贼人究竟是谁,便特聘易长平为巡按御史,私访庆州调查此事。

经过几年蛰伏,终于确定竟然是石家,是驻守庆州每年为抗衡西夏死伤无数的石家人。

当时岁末宫宴记载,石家主家从庆州赶回来赴宴,石家小姐凌云因年纪与诸位皇子相仿,便受邀到宫中小住了一段时日。

大年已过,石家准备返程庆州,先帝坐在龙椅上笑着问:“你们家云儿与太子相处甚好,庆州风沙重,儿子尚能有一搏之力,女儿细皮嫩肉,不妨留在宫中。爱卿抗戎有功,这也算是朕的一番心意。”

如果石家人通敌是假,那的确算是帝王的嘉奖。但倘若是真,那双方都明白这是明晃晃的威胁。

一旦石家人轻举妄动,那宫里面的女儿便要遭殃了。但换个角度,这何尝不是先帝给的一次让他们就此收手的机会。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