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杨鹤貌似都快六十了,已然有点英雄迟暮之感了。
杨嗣昌却还只有三十多岁,一副精明能干的摸样。
这两人一起派西北去吗?
朱觉微微点了点头,随即考校道:“修龄,西北反贼四起,你觉得如何是好啊?”
您想让我去西北平定反贼?
我还以为你想让我去经略蓟辽呢!
杨鹤闻言,细细想了想,这才小心道:“陛下,西北灾情严重,朝廷不但不发放赈灾钱粮,且还任由贪官污吏肆意盘剥,微臣斗胆,灾民造反也是无奈之举,微臣以为应以安抚为主。”
你果然主抚。
朱觉微微点了点头,又问道:“文弱,你觉着呢?”
我爹的说法我不敢苟同。
杨嗣昌目不斜视,大义凛然道:“微臣以为,灾情是灾情,造反是造反,我们不能因灾民造反便宽恕,但凡造反者必须剿灭,以儆效尤,其他灾民我们再想办法赈济。”
你有点过于年轻气盛了。
历史上的崇祯可能喜欢你这调调,但是朕却不会因为你调子起得高就高看你一眼。
你玩的那什么“四正六隅、十面张网”之策就有很大的漏洞,你想要网住数十万反贼,调集十几万人马根本不够,你那网眼太大,反贼很容易就钻过去了。
朱觉微微点了点头,随即提醒道:“反贼是会跑的,你若是追不上岂不是白忙活一场?”
这个问题我自然考虑过。
杨嗣昌胸有成竹道:“陛下,反贼是会跑,我们也可以围追堵截,实在不行我们还可以调集西北边镇所有骑兵去追,反贼两条腿那肯定是跑不过骑兵四条腿的。”
西北边镇的战马正往京师调集呢,哪里来的骑兵?
对了,辽东就有现成的骑兵!
朱觉闻言,不由灵机一动。
朕完全可以来个偷梁换柱啊!
他细细想了想,随即问道:“你们可认得吴襄和祖大寿?”
杨嗣昌闻言,不由得一愣。
他可不认得这两员辽东大将,皆因他万历三十八年才金榜题名,且还是三甲进士出身,他是足足外放了六年这才回京,且后面他也就在户部干了六年便因看不惯东林和阉党内斗而辞职返乡了。
也就是说,他根本就没当过领兵作战的统帅,更没接触过边军将领。
这也是崇祯最大的失误,这种没有任何实战经验的人能委以剿贼重任吗?
杨鹤闻言,却是坦言道:“不敢有瞒陛下,微臣跟熊廷弼相交莫逆,熊廷弼经略辽东之时提拔过吴襄和祖大寿,微臣也曾帮忙举荐过,是故,微臣虽未见过他们,跟他们还算是有点交情。”
哦,你对他们有提携之恩啊?
那可太好了。
朱觉微微点了点头,随即郑重道:“这西北灾民造反事出有因,是值得同情,我们可以以安抚为主,若是接受招安的那边既往不咎,若是不接受招安的,那我们唯有想办法剿灭了。
文弱说的有一定道理,我们追剿反贼可以以骑兵为主,不过,西北边镇的战马朕都已经下旨调来补充京营了,那边肯定是拉不出什么骑兵来了。
修龄,你既然跟吴襄和祖大寿有些交情,那就亲自修书一封,请吴襄和祖大寿率一万关宁铁骑精锐随你前去帮忙,帮你剿灭那些不接受招安的反贼。”
呃,您要调关宁铁骑精锐去剿灭反贼?
这有点小题大做了吧?
现如今西北的反贼撑死也就几万,且大部分估计会接受招安,需要一万关宁铁骑精锐去追剿吗?
再说了,吴襄和祖大寿是割据一方的悍将,想让他们离开辽东可没那么容易。
不对,您这是要夺他们的兵权!
杨鹤细细想了想,随即咬牙道:“陛下,微臣斗胆,您可是想将吴襄和祖大寿调离辽东?”
哎呀,你竟然一下就看出来了。
果然有几把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