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道要放弃吗?
一个细微却执拗的声音在云荼心底响起:不。
这不是她云荼的风格。
在沪市五年,什么明枪暗箭、甩锅构陷没见过?她何时仅凭一方之词、尤其是藏头露尾的匿名指控,就轻易给一个人或一件事判了死刑?
如果陈澍真的十恶不赦、满口谎言,那何阳事件中,他何必为了维护她而宁愿损失租金、得罪客户?他又何必在她提出那些冒进改革时,选择信任和支持,而不是固守他那套规避风险的逻辑?
她想起他谈及社区理念时眼中的光,那份热忱不像伪装;想起他为让社区坚持下去自己接单去补贴,那份责任感真实可触。
而匿名者提供的证据,只是一张刻意裁剪、语焉不详的网页截图。
所谓的“数据造假”,完全是单方面指控,没有任何实质证据。
这更像是一场精心策划的、针对她心理的攻讦。
她不能上当。
一股强烈的、不服输的劲头从心底涌起。
她云荼看人看事,什么时候需要靠一个不敢露面的匿名者来指手画脚了?
她要自己弄清楚。
云荼拿出手机,仔细翻阅微信联系人。
她在沪市积累的人脉里,不乏投资圈和科技行业的从业者。
她斟酌着词句,避开“陈澍”和“蓝天计划”这两个敏感词,向几位关系尚可、且可能了解京市早期投资圈动态的前同事和朋友,发送了类似这样的询问:
“嗨,好久不见。最近在做一些行业研究,偶然看到几年前先声资本终止过一个叫‘蓝天计划’的AI项目投资,对外宣称是数据问题。你对这个案子还有印象吗?或者听说过什么内部消息吗?纯粹好奇,方便聊聊吗?”
她发出的消息石沉大海,短时间内并没有得到回复。
这很正常,那些忙碌的都市精英们,很多只是泛泛之交,即使看见了消息人家也未必会帮你。
等待的过程无疑是煎熬的,但至少,她不再是被动地沉浸在猜疑里,而是开始了主动的求证。
做完这一切,云荼洗了把脸,努力让自己看起来清醒起来,然后推门走了出去。
她需要回到工作中去。无论未来如何,当下的社区运营不能停摆。
再次见到陈澍时,是在下午关于食堂改造的讨论会上。
云荼努力维持着表面的平静,甚至刻意比前两天显得稍微信任了一些。
陈澍显然感受到了她态度的微妙变化,他眼底的担忧和困惑并未减少,但似乎稍稍松了口气。
讨论方案时,他依旧严谨细致,甚至因为云荼的回归而显得更有干劲。
“东侧工具房的墙体是承重墙,不能动,但我们可以把旁边这块空地利用起来,用钢结构加玻璃幕墙扩展出去,这样空间和采光都能解决。”陈澍在图纸上比划着,眼神专注。
“排烟管道可能是个问题,”云荼提出疑虑,这是她真实的专业思考,“需要穿过一小段公共区域才能接到外墙预设的管道井。”
“这个问题我考虑过,”陈澍立刻接话,“我咨询了镇上的施工队,他们建议可以从地下走一段,虽然成本会增加一些,但最不影响美观和现有布局。这是粗略的报价。”
他将报价单递给云荼,目光坦然,带着征询的意味。
云荼接过报价单,仔细看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