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中文

笔趣阁中文>长乐许宁佺 > 荐官(第1页)

荐官(第1页)

瑶池殿中,银剪修剪花枝的轻响戛然断了,赵贵嫔指尖捏着半朵玉兰,看向堂下回话的婢女:“病了?”

“确确实实是病了,每日里几乎没有清醒的时候,更说不出话来,太医署和佑炆殿上下,都是这般说的。”婢女多方奔走,得到的确也是那七皇子惊恐忧惧,缠绵病榻的消息,“若贵嫔还有疑心,可否要诏那太医署的人来亲自问问?”

赵贵嫔将手中的银剪放在漆盒中,拨弄着手中的花枝,没有接话。

贸然暗杀七皇子一举,本就是赵家大哥心急之下出的险招,如今七皇子刚刚回宫,正在风口浪尖上,最好是不要再出什么端倪。

既然他病中神思混沌,就算是知道什么,也无凭据,赵家如今势头大好,实在不必为了一个不受宠的小皇子,给朝臣们落下什么话柄。等这阵风头过了,寻得合适的机会,有的是悄无声息让他永远“病下去”的法子。

“不必了。”赵贵嫔沉声开口,“你盯着佑炆殿的事,要做得干净,莫要让陛下察觉到。”

“贵嫔放心。”

殿内刚刚静了片刻,殿外就远远地传来了一阵清脆的童声。

“父皇,父皇。”是玉瓒公主的声音。

“唉。”景和帝应道,俯身亲自将扑过来的小女儿抱了起来。

玉瓒小公主其貌似母,生得娇俏可人,一双杏眼透着水盈盈的娇憨,景和帝老来得女,也难得从那副帝王姿态下,溢出了些许父爱。

小公主手上折了一只艳红的春日牡丹,被父皇高高抱起后,兴奋地举着花枝,脆声嚷着:“我给父皇簪花。”

说罢,便伸出小手,将那朵新鲜的花枝别在了景和帝花白的鬓间。

景和帝顶着这朵花,故意偏了偏头,望向身后的众人笑道:“好看吗,啊?”

“好看,好看。”身边的常玉连声附和着。

赵贵嫔自屋中缓步出来相迎,垂首行礼,婉婉声道:“陛下要来,怎么也不先命人告诉妾一声,害得妾连茶水都未曾备好。”

“朕刚下朝,顺道来看看玉瓒。”景和帝抱了玉瓒一会儿,似乎也有些累着了,旋即将公主放回地上,大步往殿内走去。

殿内玉兰花香清润,让人闻之欲醉,景和帝往软榻上一坐,揉着发胀的眼角,似是被今日朝上大会吵得头疼。

赵贵嫔命人去备茶水,转头时,目光恰巧落在景和帝鬓角别着的那朵春日牡丹上,她忍不住盈盈一笑道:“花可解忧,陛下既然已经簪花了,怎么还皱着眉呢?”

景和帝不语,可赵贵嫔心里可一清二楚,她虽身在后宫,却对前朝洞若观火,近日地方州郡递上来了举荐的名单,想来定是这份名单陛下不甚满意。

袭国如今国力不盛,人才凋零,有点真才实学的,十有八九又多依附于士族大家,没有几个能真正握在帝王手中。

可那士族老臣们呢,一个个要么龟缩不前,要么结党营私,地方基层官员的举荐尚且如此,更别说这绥京朝堂了。

景和帝需要人,可国库又不充盈,不能效仿那北朔皇帝用真金白银砸出个求贤令,便只能另辟蹊径,思来想去,心下琢磨出一招:修典。

东袭国有江河湖海,有沃野千里,上承先哲遗智,下聚民生技艺,修典传颂,既可笼络士族旧臣,又可广布四洲,以彰显袭国之名。

都说这盛世修典,可景和帝偏不信邪,既然国库没钱,那就用商贾的钱来修,凡愿捐资助典者,均可注名入典,光耀门楣,世代传颂,且家中若有子弟入仕,还可凭此获得举荐资历。

商贾地主没有门第根基,本就缺乏上升途径,闻此政策自然喜不自胜,可这钱搞定了,主持修典之人却迟迟定不下来。

此人最好是既在四洲之中享有盛名,又在袭国境内兼具威望之人,且更好是朝堂民间各占一位,士族寒门各择一名,如此聚合多方之力,方能彰显大典威望。

只可惜,景和帝这满心的筹谋,却在朝堂上碰了壁。修典之事一经提出,大臣们便个个三缄其口。

对于下面的人来说,修典不仅辛苦,更是费力不讨好。

修好了,不见得就能达到景和帝招揽四洲人才的期望,修坏了,更是徒增千古骂名。

况且,这景和帝还不愿将事全权交到士族手上,偏偏还想去民间捞位大师来坐镇,相当于要在士族眼皮底下另起炉灶,这谁愿意干?

这事景和帝私下也跟赵贵嫔提过一嘴,本意是想借赵家之力去寻访民间高人,可这赵氏一族哪有那本事,平平无奇的大儒推荐了好几位,论声望连袭国境内都镇不住,更别提能撼动四洲了。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