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生在镜头面前,站定。
首先,要感谢粉丝的支持,如果没有她们,他绝无可能走到今天。
其次……
“其次,我想讲一个故事。”
在他的家乡。
在距离首都,足足有两千公里的汶河市溪山镇四亭村。
孩子们一开始是怎么上学的呢?
“那个时候村里是没有小学的,镇里也没有。要翻过两座大山,去另一个镇上借读。”
舒明垂眸,回忆了一下。
小时候,他一度以为这是大家都要经历的事情,所以并不觉得有什么。
长大了才发现,原来操场可以是红色的、干净的塑胶跑道,而不必是长满杂草和布满小石子的废旧场地……
不过,舒明心想。
他今天不是来卖惨的,所以一个字也不会提。
卖惨的确可以赚到一时的流量,但这并非他想要的,也并非是长远之计,
也许是从小在流言蜚语里长大的缘故——舒明对人心的揣摩,自有一番与生俱来的敏锐度。
不过,这和他天性开朗、自信的本质并不冲突。
只是属于小狗的生存本能罢了。
舒明眨了眨眼,继续讲:
直到村里来了几个年轻的扶贫干部。
大家听他们说,国家愿意出钱,帮忙在村里搭建小学。
——这是好事,只有读书才能让娃娃们走出深山,去外面的世界看看。
于是,有木材的捐木材,有人力的出人力。
在国家给予的补助之外,其余的一砖一瓦都是大家从节省日子里抠出来的。
就这么很不容易地搭建出了第一所村小。
所以,尽管舒明本身并没有赶上在村里读书的福利。
但后续的弟弟妹妹们,终于可以不用再花两个钟头,翻山越岭,只为读一点书,识一点字了。
舒明到现在也记得他们的名字。
村小刚开始建的时候,舒明还在上六年级,每逢放了假也去帮忙。
有一个姐姐给过他一颗奶糖,现在还放在婶娘装针线的铁盒子里,没舍得吃呢!
还要感谢曾经资助过他的每一位小朋友,舒明用过他们捐来的纸笔、读过他们赠予的故事书……
扯远了。
按理来讲,最后应该是个happyending来着。
村里的孩子们能上学了,大家日子也一天比一天好过了,甚至初高中也建起来了……
然后,洪水来了。
村小、初中、高中都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