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士农工商”,在这个世界“做商人”本是件可耻的事情,但因为“贵人们”在做这件事情,如今被传扬了出去,不知为何,人们感到做商人也并非是件可耻的事情了。
大周京城的商人还挺多,如今走出去都是雄赳赳气扬扬的了。
*
五月二十七那天,谢彦接到了圣旨,他不出所料地做了翰林院修编部的一个小职员——翰林院编撰。
大周的翰林院修编部隶属于翰林院,相当于翰林院的一个部门,专门负责编撰各种书籍。
主要编撰历史、地理、农经、佛经等等方面的书籍。
除此之外,还会编辑润色皇帝下的各种文书。
用通俗易懂的话来说,翰林院修编部相当于现代的文秘部门,翰林院编撰相当于皇帝的私人秘书。
接到诏书的次日,也就是五月二十八,谢彦去了勤政殿上朝谢恩。
自此,他终于可以名正言顺地出入大周皇宫,走进这个国家的核心部门了。
前世他只是一个公司的总经理,今生他已然成了“皇帝的秘书”。若是他的建议能被皇帝采纳,便能左右大周的命运。
感到荣幸的同时,他亦倍感压力。
今日来谢恩的是一甲三个进士。
他们在礼部官员的引导下,进了勤政殿,站在了最前面。
上朝的官员则站在了他们的后面。
勤政殿外,五鼓之后。
太子在内侍和宫女的簇拥下走了进来。
他没有坐到龙骑上,而是坐在了龙案的旁侧的椅子上。
按照礼制,勤政殿上所有的人都开始朝太子磕头……
礼毕后,谢彦便听到身后有人问:“敢问太子,今日圣上病体如何?”
太子没有多说什么,只说了句:“跟昨日差不多。”接着,便示意礼部官员开始“正常流程”。
短短几天不见,谢彦感受到了太子无论是神情还是做事都沉稳了许多。
礼部官员当着朝臣的面再次宣读了昨日的“任命”。
——状元郎成了翰林院修撰,榜眼和探花都是翰林院编修。
宣读完之后,礼部官员让他们站到了大殿的一边听朝政。
接着,便有几个朝臣奏报了一些琐事。
从太子办事的方式来看,谢彦发现太子的确是沉稳了。
比如说,有几个问题,朝臣们各执一词,太子一时间难以抉择,提了一些有针对性的问题之后,很快便“水落石出”,但太子还是不做“显而易见”的决断,而是“容后再议”。
谢彦在心中给太子点了个“赞”,这样的处世方式,的确能大大减少错误的决断。
谢彦看了看站在最前排的垂眸不语的古首辅。
太子处事方式的改变是周文帝教的?还是古首辅教的?
“众卿还有问题吗?”太子的星眸扫视了大殿之内,“没事的话便退朝了!”
“臣有事启奏!”谢彦上前一步,朝太子行了个礼。
所有人的眼睛看向了谢彦……
谢彦道:“臣为大周子民,本非商人,误入商道……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臣愿意把臣名下的科兴园和科贸园的一切无偿交给大周……以后,科兴园和科贸园所做的一切都是为大周做的,赚的钱也是为大周赚的……”
朝臣们听后都愣了。
片刻之后,朝堂争相谈论了起来。
大都说他“觉悟高”,也有一些人说他“沽名钓誉”……
谢彦事先没有跟太子商量过这件事情,但也绝非是临时起意,而是他深思熟虑的结果。
太子不知道谢彦心中所想,他跟谢彦对视了好一会儿之后,终于从谢彦的眼睛里读出了“坚决要上交”的勇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