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中文

笔趣阁中文>大唐腾飞之路 > 2054 爬墙(第1页)

2054 爬墙(第1页)

“好,好,我这就领你去!”

店小二被青年拿刀顶着,哪里敢说半个不字?

沈砚在海边伫立良久,潮水一遍遍漫过他写下的字迹,又退去,仿佛天地之间正以最古老的方式回应着无声的叩问。远处渔火点点,与星辉相映,宛如人间与苍穹之间的信使。他缓缓收起竹笛,指尖抚过笛身那道细如发丝的裂痕??那是裴昭临终前用簪子刻下的最后一个音符,据她说,这是“未完之问”的记号。

回到明声堂时,天已微亮。庭院中铜铃静默,却似仍残留昨夜共鸣的余韵。助手迎上来,低声禀报:“问学府工事进展顺利,地基已深挖三丈,据工匠说,底下挖出了一块石碑,上面刻着半句残文:‘问者不惧……’后面的文字被凿毁了。”沈砚闻言,久久凝视檐下那只青绿小铃,忽而轻声道:“不必补全。残缺本身,就是提醒。”

他步入书房,案头堆满了各地送来的“问夜”后续反馈。岭南盲女的问题已被编入新式蒙学教材,配图是一位少女仰面听风,旁注写道:“声音不在耳中,在心上。”河北某村自发组织“回声会”,每逢朔望之夜,村民齐聚祠堂,轮流朗读旧日家书与新写之问,再由孩童抄录投入村口新设的木制问匣。更令人动容的是,一名曾参与销毁战报的老吏跪于昭雪庭外,捧着一卷手抄名录,泣不成声:“这是我亲手烧掉的三百七十二个名字……我每天夜里都能听见他们在喊‘为何不答’。”

沈砚命人将名录收入皇档,并批注一句:“罪可恕,忆不可删。”

然而,暗流并未止息。就在问学府奠基七日后,京兆尹密奏:剑南道一处废弃驿站发现一具尸体,身着寻声使服饰,胸口插着一支无羽短箭,箭尾缠着一张薄绢,上书四字:“多言者死”。更诡异的是,死者双目圆睁,口中含着一枚铜钱,钱面刻的不是开元通宝,而是“静”字。此物早已绝迹百年,乃清源党特制“封口令”的象征??凡接此令者,须缄默至死,违者以此钱塞喉,示其永不得发声。

崔慎闻讯怒极反笑:“他们竟敢重拾这等邪物!”当即请旨搜查所有与静渊塾有关联的府邸。李熹却再度按兵不动,只召沈砚入宫,于御花园凉亭对弈。

“你可知朕为何迟迟不下狠手?”皇帝执黑子落枰,声如古井,“这些人背后牵连太广。若一举铲除,固然痛快,但民心必震,朝局必乱。而若放任不管,又恐毒瘤蔓延,终致不可收拾。”

沈砚拈白子轻应:“陛下所虑极是。然臣以为,真正的危险,不在他们杀人灭口,而在他们试图让天下人自己闭嘴。”

李熹抬眼看他。

“恐惧会传染,沉默也会。”沈砚缓缓道,“静渊塾教的不是杀人,是让人学会‘觉得某些问题不该提’。当一个人开始自我审查,哪怕面前摆着千百个问匣,他也只会低头走开。”

风拂过竹林,棋子轻响。良久,李熹低声道:“那你打算如何破局?”

沈砚微笑:“让他们把‘控声之道’讲给我们听。”

数日后,一道诏书震惊朝野:朝廷正式承认“静渊塾”为合法学术团体,准其派遣代表赴长安参加“首届问政论辩大会”,与其他学者公开辩论“舆情引导是否应纳入治国术”。消息传出,舆论哗然。御史台集体抗议,称此举无异于招安逆贼;百姓亦不解,为何要给杀人者设坛讲学?

唯有沈砚在《民声公报》发表长文《论敌之价值》:“敌人最怕的,从来不是被打败,而是被理解。我们若只知禁止,便永远不知他们如何蛊惑人心。唯有将其手段暴露于光天化日之下,才能教会万民识破幻术。真正的思想之战,不在刑场,在讲台。”

论辩大会定于上元节举行,地点设在太学广场,向全民开放。朝廷特设“观问席”,允许百姓现场提问,由双方轮流作答。消息传开,万人空巷,连西域商队都暂停丝路贸易,专程前来观礼。

大会当日,晨雾未散,太学门前已人山人海。红绸高悬,上书八个大字:“理越辩越明,问愈驳愈真。”沈砚立于高台之上,身旁坐着来自各地的学者、寒门学子、退役老兵、甚至几位曾受静渊塾影响的地方官。对面,则是三位静渊塾代表??皆为年轻士子,面容沉静,衣饰素雅,毫无凶戾之气。

主辩者名唤陆承业,乃礼部侍郎之子,年仅二十三,却已在私塾讲授“舆情操演”三年。他起身拱手,声音清朗:“诸位可知,为何自古圣王皆重‘正名’?因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民心动荡。今日所谓‘自由发问’,若无秩序约束,终将沦为群情汹涌、谣言横行之乱世。我等所研‘控声之道’,实为护持社稷安宁之术,何罪之有?”

台下一片哗然。有人怒斥“强词夺理”,也有人若有所思。

沈砚未立即反驳,反而请出一位老农登台。老人颤巍巍掏出一封泛黄家书,正是出土问匣中的遗信之一。他一字一句读完后问道:“公子说得天花乱坠,可你告诉我,像我儿子这样战死边关却被污为逃兵的人家,该不该有地方说话?你们的‘秩序’,是不是要把我们的哭声也算作‘动荡’?”

全场寂静。

陆承业面色微变,但仍镇定道:“自然应当抚恤。然处理方式需讲究时机与尺度。若当时即公开真相,恐动摇军心,影响后续征调。故暂抑舆情,待大局稳定后再行昭雪,此乃权宜之计。”

“权宜?”沈砚终于开口,声音不高,却穿透全场,“徐延年多活三月,只为等一声笛响;三百遗属苦候二十年,才得片纸归魂。你说的‘权宜’,是不是就是让活着的人替死去的人决定‘什么时候可以伤心’?”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