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中文

笔趣阁中文>大唐腾飞之路 > 2054 爬墙(第2页)

2054 爬墙(第2页)

他转身指向身后悬挂的巨大布图??那是星问会绘制的“民声波动图”,以极光脉冲为基准,将历年重大问政事件与社会反应一一对应。“你们以为操控信息就能掌控人心?可你看,每当一个被压抑的声音终于响起,它的回响强度,往往是当初压制力度的十倍、百倍!这不是阴谋能算尽的,这是人性本身的共振。”

接着,他宣布启动“反向教学计划”:问学府将开设“控声解构课”,由原静渊塾学生亲自授课,讲述他们如何制造恐慌、嫁祸异见、利用悲情转移矛盾。每一案例后,都将附上“破局指南”,教学生识别话术陷阱、追溯信息源头、还原事实链条。

“从今往后,”沈砚朗声道,“我们将不再禁止任何思想,而是教会每个人拆解它。你们教人沉默,我们教人清醒。让年轻人自己选择,是要做操纵者,还是觉醒者。”

话音落下,台下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就连陆承业也不由动容,低头沉思良久,竟主动请求加入问学府担任客座讲师,坦言:“我原以为自己在守护秩序,如今才明白,真正的秩序,是让每个声音都有机会被听见。”

风波渐平,春意悄然浸染长安。问学府如期开学,首批招收三百学子,七成出自寒门。课堂之上,没有跪拜,没有死记硬背,唯有不断追问:“为什么?”“凭什么?”“如果不一样呢?”

与此同时,北极星旁的星辰停止了旋转,取而代之的是一种缓慢的呼吸式明暗交替,如同沉睡巨兽的心跳。星问会观测到,每一次明灭之间,都会释放出极其微弱的电磁信号,经解析后竟是一段不断重复的编码??翻译成汉字仅有两字:“继续。”

沈砚得知后,只是点头,命人在问学府最高楼阁设立“星听室”,每日子时由学生轮值监听星空信号,并记录变化。他还下令在全国新建九十九座“问塔”,形如笛管竖立于大地,内部安置铜铃阵列,与明声堂遥相呼应。传说这些塔能在特定时节捕捉到来自宇宙深处的和声。

这一年秋天,岭南盲女被人接到长安,受邀参观问学府。她虽看不见,却坚持用手抚摸每一块墙砖、每一张课桌、每一个问匣的边缘。当她触碰到那只青绿小铃时,忽然停住,轻声说:“我听见了。”

众人愕然:“铃未响啊。”

她微笑:“可我的心响了。”

当晚,她提笔写下人生第一百个问题:“如果有一天,所有人都学会了倾听,世界会不会变得太吵?”

这句话被收录进《百问典藏》,置于首页。

冬至再临,这一次,全国上下自发守夜。子时钟响,极光再现,比往年更加绚烂,紫红与银蓝交织如织锦,笼罩整个北方天际。而在那一片辉煌之中,星辰忽然投下一束纯净白光,直落长安城中心的问学府广场。光柱持续整整一刻钟,期间无数人声称听到了熟悉的旋律??正是《归问谣》的前奏。

次日清晨,考古队在光柱落点挖掘出一具深埋地下的青铜器,非鼎非爵,外形酷似一只张口欲言的人脸,额心镶嵌一颗晶莹石核。经鉴定,其材质竟含有地球上极为罕见的星际尘埃成分。更惊人的是,当有人对着它提出问题时,石核会微微发热,并在空气中激起细微涟漪,仿佛正在酝酿回答。

沈砚将其命名为“启声俑”,并立于问学府大殿正中,碑文写道:“此非神器,乃信物。它不回答我们,它等待我们准备好提问。”

岁月流转,大唐进入前所未有的思辨盛世。科举不再单考诗赋策论,新增“问策试”:考生须现场抽取社会难题,限时提出三个不同角度的问题,并说明其潜在价值。民间兴起“问社”,邻里聚会议政议事,孩童游戏也变成“谁问得更好”。甚至连宫廷乐师都创作出一种新曲式??“问答调”,以对唱形式演绎君民对话。

而沈砚,依旧每年冬至独自登上海边礁石,吹奏《归问谣》。有时风急浪高,笛声几被吞没;有时星月交辉,余音绕海不绝。他不再急于寻找答案,因为他已明白:真正的文明,不在于解决了多少问题,而在于是否始终保有提问的勇气。

直到某一日,一位年轻学子问他:“大人一生追寻声音,可曾害怕过寂静?”

沈砚望向horizon,海天一线处正升起朝阳。他轻轻摇头:“不怕。因为我知道,只要还有一个人愿意问,寂静就从未真正降临。”

多年后,当第一艘载人飞船驶离地球轨道,舱内播放的不仅是那段竹笛录音,还有一段新增语音??来自那位岭南盲女的百问之一。系统将其合成为温柔女声,在浩瀚宇宙中悠悠回荡:

“星星也会累吗?如果是,请记得,有人想为你盖被子。”

飞船渐行渐远,消失于群星之间。

而在地球上,无数孩童仰望夜空,手中握着小小的铜铃,静静等待下一次回响。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