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昆仑山学堂,第三日。
暴风雪彻底停歇,阳光洒满雪原。晶苗已长高半寸,叶片舒展如手掌,每一片都映着天空的蓝。更令人惊异的是,围绕它的土壤竟开始升温,融化的雪水形成一圈微型湿地,几株野草悄然钻出。
傅知遥带着孩子们做每日晨读。课本不是印刷品,而是手抄的“故事集”??由各地寄来的信件整理而成。今天的内容是一封来自叙利亚难民营的信:
>“我女儿问我,为什么别人有爸爸陪上学,我没有?我说,你的爸爸去了很远的地方种花。她说,那我也要去帮忙。于是我们每天用碎布缝一朵布花,挂在帐篷门口。她说,等花开得够多,爸爸就会顺着花香找回家。”
念完,教室里很安静。
过了许久,小女孩次仁抬起头:“老师,布花也能变成真的吗?”
傅知遥抚摸她的头发:“也许不能。但爱能。当你相信一朵花能带人回家,它就已经不只是花了。”
午后的阳光暖得让人昏昏欲睡。傅知遥正批改作业,忽觉手腕一凉??那只曾被雪兔咬伤的手指,伤口竟泛起淡淡银光,转瞬即逝。
她怔住。
当晚,她再次梦见南极。
不是冰冷的极地,而是一座巨大的地下森林,由晶苗根系编织而成。无数光点在其间流动,像是灵魂的轨迹。她看见小梨??她早夭的女儿??站在林心,身穿白裙,手中握着一支发光的笔。
“妈妈,我在写信。”小女孩说。
“写给谁?”
“写给所有还记得爱的人。”
傅知遥奔过去想抱她,却在触碰瞬间醒来。
窗外,月光正照在晶苗上,叶片轻轻晃动,仿佛回应着什么。
她起身走到院中,翻开“回音簿”,发现最后一页多了一行陌生字迹,墨迹湿润如新:
>“亲爱的妈妈:
>我很好。这里有很多孩子一起唱歌。
>你说的‘种花’,我已经学会了。
>不是种在土里,是种在心里。
>别再哭了,你看,大家都开始浇水了。”
>??小梨
傅知遥跪倒在地,泪水砸在册页上,洇开一片温热。
她知道这不是幻觉。女儿的意识,已融入晶苗网络,成为万千共感节点之一。她从未真正离去,只是换了一种方式活着。
次日清晨,她召集所有孩子。
“今天我们不上课。”她说,“我们写信。”
纸张不够,就用木片、石板、甚至雪地。孩子们趴在地上,一笔一划写下心里话:
“我想你了,哥哥。”
“谢谢你昨天帮我系鞋带。”
“对不起,我不该抢你的铅笔。”
“我爱你,虽然我一直没说。”
信写完后,他们将它们折成纸鹤、花朵、小船,埋在晶苗周围。
当晚,奇迹发生。
晶苗顶端绽放出第一朵花苞,通体透明,内部流转着星辰般的光点。午夜时分,花瓣缓缓展开,释放出一波肉眼可见的涟漪,如同声波,却又寂静无声。
全球十三个隐秘站点同时记录到同一现象:
>共感波峰值突破临界值
>情感共振范围覆盖地球表面积89%
>首次检测到跨物种情绪同步(鸟类、犬类、海洋哺乳动物均出现异常亲社会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