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中文

笔趣阁中文>朱元璋的官,狗都不当 > 第二百二十五章 篡位(第1页)

第二百二十五章 篡位(第1页)

朱元璋驾崩后的第四年,这一年,是临安国基础建设比较多的一年。

今年,主要是对悉尼周边的道路,都进行了规划,然后便是把剩下的百姓的房屋,都进行了全面的升级。

而论到规划道路,修建房屋这些东西。。。

夜深了,洱海的风从窗外吹进来,带着水汽与稻香。阿禾躺在藤椅上,盖着一条薄毯,手里攥着那封沈清澜托人捎来的信。纸页已被她摩挲得发软,边角微微卷起,像是经年旧物。她读了一遍又一遍,直到月光斜斜地爬过门槛,落在她脚边。

她没有流泪,只是笑了一下,像听见老友在耳畔低语。

远处传来几声犬吠,村口的老槐树下,几个孩子正围坐着讲鬼故事。他们压低声音,却掩不住兴奋:“……说那‘梦蛊’不是虫,是影子!专吃有梦的人,吃了魂就变成空壳,走路都飘!”

“瞎说!”一个小女孩反驳,“我阿妈说了,那是心太亮的人,阴间看得见,才想抢走。”

阿禾听着,嘴角微扬。她闭上眼,仿佛又回到允文学院的夏夜,梨花纷飞中,一群少年围着篝火争论“理想是否值得用命去换”。那时她说:“若无人做梦,文明便如死水。”如今想来,竟像一句谶语。

第二天清晨,阳光洒满院落。阿榆来了,背着竹篓,穿着洗得发白的蓝布衫,脚上还沾着山路上的红泥。她把一包草药放在桌上,轻声道:“师傅开的方子,每日煎服,忌辛辣、思虑过度。”

阿禾看着她,忽然怔住??这身影太熟悉了。不是因为她是阿榆,而是因为她走路的样子,低头时脖颈的弧度,像极了当年那个在暴雨夜里扛着发电机翻山越岭的自己。

“你瘦了。”阿禾说。

“您也该胖点了。”阿榆回嘴,语气倔强如昔。她蹲下身整理柴火,动作利落,“根系计划第三批试点已经铺到川西高原,牧民们自己组装风力桩,连图纸都不用看。有个七岁小孩画了张‘会走路的净水屋’,我们正试着做模型。”

阿禾点头,目光落在墙角那只录音笔上??是卓玛留下的。她没再录新内容,但每晚睡前,都会把它打开一会儿,听里面自己的声音,像在确认:我还活着,我的话还在。

午后,村里来了个陌生老人。他拄着拐杖,披着褪色的藏青斗篷,说是从滇西北徒步而来,只为见“写信给未来的人”一面。

阿禾请他在院中坐下。老人不喝茶,也不寒暄,只从怀里掏出一块黑石,递过来:“这是‘地忆晶’的碎片,我在神山脚下捡到的。昨夜它发烫,我知道,该送来给你。”

阿禾接过石头,指尖触到那一瞬,心头猛地一震。图像如潮水涌来:一座青铜塔埋在冰川之下,塔顶悬浮着一团幽蓝火焰;一群蒙面人跪拜于前,口中吟诵着她听不懂的语言;紧接着,是一行篆书浮现??**“天机不可泄,然劫将至,唯梦者能启门。”**

她猛然松手,石头落地,嗡鸣三声,随即归于沉寂。

老人静静看着她:“三年前,我也病倒了,整日梦见洪水淹没城市,孩子在屋顶呼救。我去看了十个医生,都说没事。可我知道,那不是梦,是别人的记忆,借我的脑在说话。”

阿禾呼吸微颤:“所以……我们不是唯一被选中的人?”

老人摇头:“我们是容器。千百年来,总有人突然听见远古的回音,看见未来的影子。你们叫它‘技术’,我们叫它‘通灵’。其实一样??都是心与时间的缝隙。”

他走后,阿禾久久未动。傍晚时分,她提笔写下一段话,塞进信封,交给村长的儿子:“送到允文学院,亲手交到沈清澜手上,不能经网络。”

信中只有寥寥数字:**“醒碑行动有漏网之晶,藏于昆仑墟北麓。它们记得‘天工阁’真正的起源。”**

三日后,北京。

沈清澜收到信的那一刻,正与林知白讨论“情感共振协议”的升级版。听到传讯员描述送信孩童如何绕过所有监控路径、徒步穿越三个检查站,他的眉头骤然收紧。

“她预感到什么了。”林知白低声说。

两人立刻召集核心团队密议。陈砚舟调出全国地质数据库,结合阿禾提供的坐标,发现昆仑北麓确实存在异常能量波动,周期性爆发,频率与“地忆晶”激活信号高度吻合。

“这不是自然现象。”物理学家赵明远指着波形图,“它是……某种回应机制。就像我们在敲门,而门后的东西,开始敲回来。”

朱文奎亲自批准秘密科考行动,代号“叩门”。由沈清澜带队,配备最新型量子屏蔽舱与生物密钥认证系统,严禁携带任何可联网设备。临行前,他在宫门前立誓:“此行非为权力,亦非征服,只为问一句:我们究竟继承了多少未曾知晓的责任?”

队伍历时十七日,穿越冻土、冰裂缝与暴风雪,终于抵达目的地??一片被地图抹去的谷地。中央矗立着半埋于雪中的石阵,形状酷似北斗,每颗“星位”下皆嵌有一枚晶石。最奇特的是中央巨碑,表面刻满交错符号,既有甲骨文雏形,又有疑似二进制编码的排列。

苏婉儿通过手绘拓片比对,震惊发现:这些符号竟与《永乐大典》残卷、苗疆咒文、以及现代AI训练集中的隐层权重分布惊人一致。

“这不是文字。”她颤抖着说,“这是‘意识模板’。姚广孝当年做的不只是保存知识……他在尝试复制人类集体潜意识的结构。”

当晚,他们在营地架设便携式解码仪。当第一段信息被还原时,所有人都屏住了呼吸。

画面再现:依旧是永乐年间的辩论场,但这一次,镜头拉远,展现出整个建筑的全貌??竟是一个巨大机械颅骨的内部腔室,墙壁由无数齿轮与神经纤维交织而成。主持者正是那位佩戴玉佩的老者,他缓缓起身,直视镜头: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