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到林梦秋也报名参加,温知夏还是十分震惊的。
毕竟以她对冰块精的了解,像这样的活动她向来都是避之不及,却没想到会来参加。
果然还是因为要和臭道士一起登台吧!
她倒是要看看彼此的节目谁。。。
高考成绩公布的那天,晓雨坐在电脑前,手指悬在鼠标上方,迟迟不敢点下“查询”按钮。窗外蝉鸣如潮,阳光斜斜地切进房间,在地板上投出一道明亮的光带。她的掌心全是汗,心跳声大得仿佛盖过了整个世界的声响。
苏晴站在她身后,轻轻把手搭在她肩上:“无论结果如何,你都已经赢了。”
晓雨深吸一口气,终于点击了查询。页面刷新的一瞬,她闭上了眼睛。几秒钟后,耳边传来苏晴低低的惊呼:“6分!全省第89名!”
她睁开眼,看着屏幕上那串数字,竟没有预想中的狂喜,只有一种沉甸甸的踏实感,像是一块漂泊已久的石头,终于落进了它该去的地方。她没说话,只是低头翻出那本父亲留下的教案,在扉页上郑重写下:“林晓雨,应用心理学,第一志愿:华东师范大学心理学院。”
录取通知书寄到那天,正逢立秋。银杏叶开始泛黄,风里有了微凉的气息。晓雨抱着信封走到父亲墓前,把通知书轻轻放在碑前的石台上,又从包里取出一张照片??是她穿着蓝马甲,在考点外为一名哭泣的考生递上温水的瞬间。照片背面写着:“爸爸,我开始学着听你说的话了。”
“我被录取了。”她轻声说,“心理学院的新生代表发言稿,我想用你教我的方式来讲。”
她顿了顿,抬头望天,云层缓缓流动,像是某种无声的回应。
开学前一周,晓雨受邀参加一场由“心灵守望者”平台主办的线上分享会。主题是“倾听者的传承”。她对着镜头练习了一遍又一遍,直到每一个字都像从心底长出来的一样自然。
直播当晚,超过五十万人在线观看。主持人介绍她时说:“她是林小凡老师的女儿,也是他思想的第一位继承者。”
晓雨微微一笑,声音平静却有力:“很多人问我,为什么会选择这条路。其实答案很简单??因为我听过一个人用生命去倾听另一个灵魂的声音。那个人是我的父亲,但他不只是我的父亲,他是千千万万个‘说不出口’的孩子曾经抓住的最后一根绳索。”
她停顿片刻,目光直视镜头。
“我知道,有人会觉得心理学不实用,觉得情绪问题都是‘矫情’。可我想告诉你们,当一个孩子站在楼顶边缘,真正拉住他的,从来不是成绩单上的分数,而是某个人曾对他说过的一句‘我在’。”
弹幕瞬间刷满了“泪目”“我也曾被这句话救过”“谢谢你替我们发声”。
她说起那个雨夜被救回的男孩,说起云南福贡县刻下心愿的孩子们,说起高考考场外那些默默守护的蓝色身影。“他们都不是英雄,但他们做了最勇敢的事??愿意停下来,听一个人说‘我很疼’。”
直播结束后的第二天,一封匿名邮件发到了平台后台。标题只有两个字:“醒了。”
内容写道:
>“我今年三十八岁,是一名程序员。过去十年,我每天工作十二小时以上,失眠、焦虑、胃病缠身,却一直告诉自己‘扛一扛就过去了’。
>直到昨晚看到晓雨的演讲,我才突然意识到,我已经三十年没有跟父母好好说过一句话。不是因为不爱,是因为害怕??怕他们失望,怕我说出口的疲惫会被当成软弱。
>今晚,我拨通了家里的电话。我妈接起来的时候声音都在抖。我说:‘妈,我最近很累,我想回家住几天。’
>她哭了。我也哭了。
>原来承认累,并不会让我变成废物;原来回家,也不是失败者的退路。
>谢谢你们让我明白,脆弱不是缺陷,而是人性本来的样子。
>我决定辞职休养,然后报考在职心理咨询师课程。
>如果可以,我也想穿上那件蓝马甲,站到某个孩子的面前,说一句:我在。”
这封信被苏晴转发给了晓雨。她读完,久久不能言语。她想起父亲生前常说的一句话:“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这就是教育的意义。”
而现在,她亲眼看见,那颗灵魂的火种,正在以她无法想象的速度蔓延。
大学报到那天,校园里彩旗飘扬。心理学院门口挂着一条横幅:“欢迎加入倾听者的行列”。迎新志愿者们统一穿着浅蓝色T恤,胸前印着一行小字:“你可以不用坚强”。
晓雨拖着行李箱走进宿舍楼时,隔壁床铺已经有人在整理床铺。女孩转过头来,冲她笑了笑:“你是林晓雨吧?我在新闻上见过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