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末,联合国召开“人类共情峰会”。何雨柱作为首席发言人登台。没有PPT,没有数据图表,他只带了一颗普通的螺丝钉。
“五十年前,有人用它固定了一块电路板。”他说,“四十年前,它被丢进废品堆。三十年前,它在一个孩子手里变成玩具。两年前,它被李抗美捡起,打磨后装进‘光源匣’的支架。昨天,它随第一批‘拾光号’卫星升空,成为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由全民善意驱动的太空节点。”
他举起那颗锈迹斑斑的螺丝钉,灯光下,它竟微微发亮。
“所以,请告诉我??什么是废物?什么是不可能?”
全场寂静。
良久,掌声如雷。
回国后,教育部正式将“共情工程”纳入青少年素质教育体系。孩子们不再只学“竞争”,更要修“共鸣”。考试中加入“心灵供电”实操题,社会实践必修“点灯人”志愿服务。
最让人动容的是一所特殊学校的盲童合唱团。他们在老师带领下接入“萤火驿站”,用歌声传递祝福。结果当晚,整个城区的路灯亮度提升了15%。科学家检测发现,他们的声波频率与“松山网络”产生了天然谐振。
“他们看不见光。”校长含泪说,“但他们本身就是光。”
冬至那天,第一场雪又落了下来。四合院内外张灯结彩,人们自发聚在一起,举办“光明守夜”活动。老人们讲过去的故事,孩子们唱新编的童谣,年轻人则围在工坊里组装新一代“再生共振板”。
何雨柱站在院中,望着漫天飞雪,忽然听见身后脚步声。
秦淮如走来,递给他一封信。信封泛黄,邮戳显示来自1978年。
“哪来的?”他问。
“邮局清理旧档时发现的。”她说,“寄件人……是你母亲。”
他颤抖着拆开。里面只有一张纸,字迹娟秀:
>“亲爱的雨柱:
>如果你读到这封信,说明你已经走到了我梦中的未来。
>不要怪爸爸早早离开,也不要怨妈妈总是忙碌。
>我们只是太想为你点亮一盏灯,哪怕要用尽一生。
>记住:真正的强大,不是力气,不是智慧,而是当你看到世界冰冷时,依然愿意做个发热的人。
>永远爱你的
>妈妈”
雪花落在纸上,融化成水痕,像一颗颗无声的泪。
他仰起头,任寒风吹过脸颊,久久不语。
突然,心火终端自动亮起。这一次,没有提示,没有代码,只有一句简简单单的话:
>【系统命名更新】
>原名称:松山网络
>现名称:人间灯火
他笑了。
那一刻,万里之外,北极科考站的应急灯忽然自启;沙漠腹地的牧民帐篷里,老旧收音机自动播放起一首老歌;就连国际空间站的宇航员,也在舷窗上看到了地球表面浮现出淡淡的光网,宛如血脉相连。
春天或许还会迟到。
但黑夜,再也无法长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