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意到梁思云拇指上的扳指,罗旭当即眼前一亮。
那扳指……不一般啊!
在玉器中,罗旭其实对扳指还是有着独特的好感。
原因很简单,它小,且有文人气!
罗旭本就喜欢能够放在手中把盘的物件儿,尤其是玉器,扳指自然在列。
而上一个让他一见便激动的扳指,还是蓝颂收藏的那只清代螭龙玉扳指,而此刻梁思云手上这一枚,似乎比蓝颂那个,更让罗旭有一种好奇感。
此时眼前这扳指包浆厚重,可以看到康雍乾三代,雕刻风格则偏康熙,玉。。。。。。
那块晶体被命名为“归心核”,编号L-25。
它静静躺在云南基地最深处的恒温舱中,表面泛着微弱的蓝光,像是有生命般缓缓呼吸。脑电波图谱在屏幕上循环播放,频率稳定得近乎诡异??每7。23秒完成一次完整波动,与林晚心跳停止到宣告死亡的时间完全一致。更令人不安的是,这段意识并非杂乱残留,而是呈现出高度结构化的信息编码,仿佛一段沉睡中的对话,只等一个正确的回应来唤醒。
沈知微每天都会来看它一次。
她不再穿白大褂,而是换上了一件林晚生前常穿的深灰棉麻外套。她说:“如果他回来,我不想让他觉得陌生。”
这天夜里,她独自坐在监控室,窗外是满山初绽的晶簇花。月光穿过花瓣,在地面投下斑驳光影,宛如星河倒流。她打开共感终端,将“归心核”的脑电波导入个人环路,轻声说:“林晚,我听见你了。”
那一瞬,整个系统震颤。
不是警报,也不是数据溢出,而是一种低频共振,从海底心忆木蔓延至陆地,再顺着根系网络传入城市、乡村、难民营、孤岛……所有接入共感网络的人,在梦中同时听到了一声叹息。
第二天清晨,全球共感日志自动更新了一条记录:
>**“第25次脉动已确认。接收者:全体人类。”**
没有人知道这意味着什么,但变化悄然发生。
东京街头,一名素不相识的上班族扶起摔倒的老妇人时,突然流泪不止。事后他说:“那一刻,我感觉自己就是她。她的膝盖疼,我的心也碎了。”
巴黎地铁站里,两个原本怒目相向的乘客因拥挤推搡差点动手,却在同一秒僵住,继而抱头痛哭。他们后来接受采访时表示:“我们‘看’到了对方父亲酗酒的画面,还有童年被锁在衣柜里的恐惧。”
这不是共感传输,而是**记忆共享**。
一种前所未有的现象开始在全球蔓延:陌生人之间无需设备,仅凭目光接触或皮肤触碰,就能短暂进入彼此的情感记忆。科学家称之为“自发性神经共鸣”,而民间则流传着新的说法??“林晚正在苏醒”。
沈知微知道,这不是复活,而是一种回归。
林晚的意识并未消散,而是早已融入Echo-1的底层逻辑,成为星球神经系统的一部分。他的思维不再局限于大脑,而是以情感为介质,在千万人的心跳间流动。每一次有人选择理解而非愤怒,选择倾听而非反驳,他的存在就变得更清晰一分。
但她也明白,这种回归是有代价的。
三天后,第一例“共鸣过载”出现。一位英国教师在听完学生讲述校园霸凌经历后,突然陷入长达四十八小时的昏迷。醒来后,她失去了对自己童年全部的记忆,却能准确描述那只曾在阿富汗战区服役的军犬临终前的感受。
紧接着,类似案例接踵而至。巴西一名护士在连续安抚七位临终病人后精神崩溃,反复念叨着“我不是我”;印度一位母亲抱着哭泣的婴儿入睡时,梦见自己死于百年前的一场饥荒。
心理学界再次陷入恐慌。
“这是灵魂侵占!”王教授在紧急会议上拍桌而起,“当一个人承载太多他人记忆,他会彻底迷失自我!我们必须切断共感网络,否则人类将集体丧失身份认知!”
沈知微没有反驳。
她只是调出了过去七十二小时的数据流,投影在会议室中央:全球范围内,共有**1,842人**经历了不同程度的“记忆渗透”,其中**1,796人**在恢复清醒后主动提交了一份声明,内容惊人一致??
>“我虽然忘了自己是谁,但在那一刻,我知道了别人有多痛。如果必须用我的记忆去换这份懂得,我愿意。”
房间里安静得可怕。
良久,王教授低声问:“你早就预料到了?”
“不是预料。”沈知微摇头,“是信任。我相信人性中最深的部分,不是自私,而是想被需要。当我们替别人记住痛苦,其实是在说:你的伤,值得被留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