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中文

笔趣阁中文>打破教育的“迷思” > 改造学校的秘密(第6页)

改造学校的秘密(第6页)

“很多自己平时没有意识到的,或者是存在困惑的地方,一下子明朗。”高克林说,那天,大家足足讨论了两个小时。然后,对所有观点按照重要程度进行排序。

结果,让所有的老师眼前一亮。

为什么学生不喜欢思想品德课?排第一位的原因是:“老师灌输式的讲授,不结合生活实际,造成学生为知识而知识,枯燥乏味。”

怎么解决?“一定要贯彻好案例教学法。”

为什么学生不喜欢思想品德课?第二位原因是:“学生的学科意识不强,漠视思想品德课。”

怎么解决?“与班主任老师配合,与学校活动相结合,让学生对思想品德课重视起来。”

“头脑风暴”,探寻的是学科教学规律,改变的却是老师的思想。改变了他们,才能改变课堂。

以前对“案例教学法”不大重视的高克林,开始在这方面下大工夫。他不仅自己寻找,还带着学生一起收集案例。汶川地震、舟曲泥石流、新中国成立六十周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等等,尽在其中。

“不管现在用不用得上,我都会收集起来。这些案例有一种震撼人心的魅力,能让呆板的知识,愉悦地走进学生心灵。”

在思想品德课中,有个部分是“传统文化”。过去,高克林教这部分内容,就是“老师划划,学生背背”。老师讲得肃然,学生听得漠然。

可使用“案例教学法”后,一切都不同了。

利用一次中秋节的机会,高克林给学生布置了一个新颖的作业:“寻找有关中秋节的诗词歌赋,并做成课件,办一次全班的古诗词鉴赏会。”

学生们的投入,让他始料未及。

一位学生为了设计出满意的课件,一直做到晚上两点半。还有位学生,脚崴了,高克林让他在家休息,不用上这节课。学生不愿意,让妈妈一定要送自己到学校。

课堂上,每个人都争着上去,诵诗,并解释诗中提到的中秋节起源和习俗。平常内向的学生,也被同学鼓励着,大胆地站上了讲台。

快结束时,几个调皮的男生带头鼓噪起来:“高老师,来一个!”高克林吓了一跳,朗读可是自己的弱项啊。他连连摆手:“今天的舞台是你们的。”学生们不听,几个男生前面拉着,后面推着,把高克林“架”到了讲台上。

那是苏轼的《水调歌头》,学生在制作课件时,故意弄成了繁体字。高克林明白,那是学生给自己出的难题呢。

他高声吟唱起来,声音里融入自己对中秋团圆的感悟。一些学生渐渐离开了座位,围在讲台旁,静静地仰头聆听。

读着,读着,高克林觉得身上发热,把浅色的西装外套顺手一脱。学生们在下面大喊起来:“高老师,戴在头上吧。”高克林便把西装往自己的头上一披,仿佛苏轼的锦帽。

吟到“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高克林已是全情投入,学生也不由自主地与他一起高声诵读。读罢,教室里,立刻响起雷鸣般的掌声。“那一瞬间,我感觉自己的心完全和学生贴在了一起。”

掌声里,有学生迫不及待地问高克林:“老师,下一次我们能举办同样的元旦晚会吗?”

高克林说:“行啊!”

学生几乎跳起来欢呼。几个男生跑过来,一下子把高克林抬起来,抛向了空中!

“课堂可以是不完美的,但一定要是完整的、有生命力的。”这是高克林由此得到的感悟。狭小的教室,也因此盛满了最广阔的幸福。“我工作多年,职业的幸福指数从来没有这样高。”

像思想品德课一样,其他学科也在探索教学规律的基础上,形成了不同的教学模式:语文的“主题学习”、数学的“思维课堂”、化学的“问题导学”……

在广文,每年都做“学生幸福感来源的调研”。头几年,课堂根本进不了前十。

原因何在?

“不遵循学科教学规律的课堂,老师苦教,学生苦学,哪有幸福感可言?”赵桂霞说。

可就在不同学科教学模式推广开的那一年,同样的调研,课堂破天荒地排在了第七位,成了孩子们幸福感的来源之一。

在谈到为什么课堂让自己感到幸福时,学生们写道:“老师和我们互动多,课堂的气氛特别活跃。”

“课堂上活动多,我很喜欢。老师对我们就像朋友一样。”

几天的采访里,赵桂霞有两句话,让我们印象颇深。她说,要把广文办成“理想学校”,而不是简单地以分数为衡量标准的“优质学校”。

什么是理想学校呢?她认为,就是让学生更喜欢、教师更幸福、家长更满意、社区更认可的学校。

简简单单几句话,却道出了办学的真谛。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