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中文

笔趣阁中文>打破教育的“迷思” > 改造学校的秘密(第5页)

改造学校的秘密(第5页)

与她的课堂相比,另一位老师以自己讲解和请一位同学讲解为主。

可是,效益网格图显示,两位老师的课堂效能差不多;随堂测试,两个班的达标率也不相上下。

刘雅琴很惊讶:“为什么两节课的课堂效能没有形成鲜明对比?我的课是如此愉悦,如此吻合新理念,感觉应该是相当高效的,为何没有?”

赵桂霞仿佛看透了刘雅琴的心思,她拿着效益网格图,一条一条向刘雅琴分析:“你的课以学生说和听为主,根据专家的研究结论,当学生述说时,他们接受知识的效能是70%,当他们听时,效能是20%。另一位老师的课,以学生的听为主,效能相对不高,但他在每讲完一道题后,就有一个让全体学生动手记录和整理的环节,这是‘做’,而‘做’在接受知识时的效能高达90%。”

“就是‘做’的教学环节的缺失,导致了看似高效课堂的低效!”

短短数言,刘雅琴如雷贯耳:“原来,我以为学生思考了和说了,就积极参与了课堂,掌握了知识。”

“但是我没想到,做的环节,是更深层次的参与课堂,是学生思维的自主梳理与落地。”

过去,刘雅琴不是不知道“让学生动手做”的重要性。可是,只有当她自己经历了发现、实践的那一刻,她才真正理解、拥有了这条规律。

随后的一节课上,前面三个教学环节不变。只是在学生展示完后,刘雅琴请学生挑一种自己最喜欢的做法,把它写出来。然后,同桌交流,找找毛病,进行改正。

不过增加两三分钟的教学环节,效果却出奇的好:随堂测试,达标率一下子提高了20%!

下了课,刘雅琴有个冲动,要给赵桂霞打个电话,告诉她:“你说得真对!”

“我教学近二十年,从没发现自己的这个弱点。”效益网格图,让刘雅琴看到了规律的力量。她说,“什么是教学有法,教无定法?第一个‘法’是规律,第二个‘法’才是方法。不遵循规律,再巧妙的方法也会受到影响。”

效益网格图的工具价值,渐渐被更多的老师所认可。

他们开始改变“独唱者”的习惯,因为效益网格图告诉他们,学生只用听的方式,获得知识的效能很低下。

还有细心的老师,通过研究效益网格图发现:初中课堂上,一个教学环节以5~8分钟为宜。时间过短,学生疲于应付,思维难以深入;时间过长,学生参与率开始下降,再有趣的教学环节,也不能吸引学生高度集中注意力。

2008年,网格效益图在广文分析了近千节课堂。让赵桂霞高兴的是,老师们根据网格分析图对教学环节的观察,制定出了各科的教学规范!

“网格图的最终目的,就是通过规范教学环节,改进常态课堂。”

广文的地理教研组,第一个拿出了学科教学规范。

他们给自己规定:(1)用与本课有关的谚语、俗语、诗句、故事等作精彩导语,导入时间不超2分钟。(2)教学地理成因类知识,能用动画不用静止,能用彩色不用黑白,能写板书不用电子黑板,能思考就不解说。(3)达标互查以2人小组为主,讨论问题以4人小组为主,评价小组以8人大组为单位……

效果如何呢?地理老师祝志强说,在实施教学规范两年后,“广文地理学科的A等率,从原来的25%强,接近了50%。”

初看之下,也有人问,这样的规范会不会太细,太琐碎?

赵桂霞抿嘴一笑:“不要忘记,限制,才是创造的磨刀石。”

所有的限制,其本质不过是规律。而规律,不是用来打破而是用来珍惜。

广文人深知其中的“秘密”。

他们从每一个细节做起,从寻找规律做起,悄悄唤醒老师对课堂教学规律的尊重与认识,也慢慢拉近了常态课与公开课的距离。

五、探索学科教学规律:改变了老师的思想,才能改变课堂

一次,广文的数学喜获丰收。

赵桂霞遇到数学教研组组长,乐呵呵地问他:“你们数学学科那么好,是不是有什么好方法?”

没想到,简单的问题,竟然难住了人。

教研组长支吾半天,才憋出一句话来:“是我们这个团队很能干吧。”再往细问,无话可说。

这件事,让赵桂霞很感慨:“不同的学科,学生接受知识的路径不尽相同。取得成绩的关键,应该是遵循不同的学科教学规律,哪能用‘团队努力’一带而过?”

由此,广文掀起了“头脑风暴”的浪潮。

直到今天,思想品德课老师高克林,仍然记得当时的火热。

那天,16位思想品德课老师聚集在一起,围绕两个问题进行思考:“学生不喜欢思想品德课、老师感觉教得累的原因是什么?”“解决问题的方法是什么?”

没有规则的约束,每位老师都敞开思想,自由驰骋。一个老师说完,记录人立即把它写在贴在墙上的白纸上。一轮说完,再说第二轮……

所有的观点,只会被记录,不会被批评。

每个观点,都有可能成为新观点的基石。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