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开始写教育随笔,吴樱花和其他教师一样,只写两个方面的内容:班级管理和语文教学。但一段时间后,吴樱花发现,一个孩子频频出现在自己的随笔中。“后来,我了解到,这孩子有一个特殊的家庭,造成了他特殊的个性和特殊的行为。我决定调整自己的教育随笔,增加一个内容——记录这个孩子的成长。”
吴樱花告诉记者,自己最初的打算是:通过写随笔记录学生的成长,一方面督促自己以研究的态度来对待这个学生的转化工作,一方面系统地收集自己与这位学生之间所发生的事情,以总结对特殊学生教育与转化的历程、做法与经验。
“我记下第一手资料,不管将来成功与否,这都是一份珍贵的研究资料,也能为以后的教育教学提供可参考的依据。”吴樱花笑着说,“其实呀,我也是被逼出来的,是没有办法的办法。”
从2002年10月开始,吴樱花用特殊的方法对这位特殊的学生进行了关注。在3万多字的记录中,吴樱花还原了一个普通教师在工作中的喜、怒、哀、乐,还原了一个琐碎而真实的学生成长历程:
“SD,聪明却个性极强,素以调皮捣蛋出名,而且成绩比较好。曾在五年级就公开宣布喜欢某女生,是一个最让老师头疼的学生。”
——2002年10月29日
“我对她(SD妈妈)讲SD这学期进步很大,是老师的得力助手。……11日晚上和12日早上他非常卖力地劳动,拖地、排位置、搬椅子,他一直冲在前面。公开课上,他发言异常踊跃,见解也很精辟。
今天,课间他一直没有走动,默默地做作业。晚自习前一段时间,他跑到我身边对我说:‘吴老师,我作业都完成了,我帮你批试卷吧!’我告诉他答案的把握尺度,他很灵气,很快就领会了。于是他乖乖地站在我身边,一直帮我批完试卷。我望着他想:是否是我在他妈妈面前夸奖了他,使他更加想做一个好孩子、好学生?
今天,我在他的日记里写下批语:老师欣赏你,就像欣赏一部作品!”
——2003年3月13日
偶然的情况下,这位学生从同学那儿知道了吴樱花为他所做的事。他的感动是吴樱花没有预料到的。“看,这是他知道这件事后,写的一篇日记。”吴樱花拿出一个笔记本:
“……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回到宿舍,我算了一下,(一篇文章)80多个KB大约相当5000个字吧,当时我真的不敢相信——作为一个老师,您竟然如此关心我!!我实在不知该对您说点什么,但是一切爱尽在不言中……努力读书!”
在接近一年的记录后,吴樱花把所有文字整理成册,起名《孩子,我看着你长大》,并把它作为礼物送给了这位学生。“从那以后将近一个学期,他就像变了一个人,成绩基本稳定在前三名,更多的是班级第一名。”吴樱花说,“这件事我还在继续做,他的表现也有反复,但基本上是稳定的。我计划把这份档案整整记录三年,结果会怎样,说实话,我自己也不知道,或许只有时间才能说明一切,但愿功夫不负有心人。”
“其实,只要有行动,就会有收获。”苏州新城花园小学的马彩芳,虽然仅有三年的教龄,但写教育随笔的习惯让她迅速成长起来,被同事们戏称为一匹“黑马”。她说,写教育随笔后,最让她高兴的是,“孩子们亲近我了,家长们信任我了,班级管理和教学能力也有了质的飞跃”。师生关系的和谐,给学生带来了快乐;而学生的快乐,又给马彩芳带来了乐趣和幸福。从这个意义上说,“教师看着学生的成长,而教育随笔则关注着教师的成长”。
三、“校长,您教得比上次好”
苏州的胜浦镇,是一座仍保留着水乡习俗的小镇。镇上的金光小学,成立仅五年。在学校的校园网上,我们看到一位老师写的教育随笔——《有一种思绪叫怀旧》:
“或许,我还未从学生调研测试惨败的阴影中走出;又或许,是学校领导对我们语文教学工作的悲观失望深深感染了我。这学期工作时已明显少了些往日的**。以前的我曾一度神采飞扬,对未来充满无限憧憬。可如今我已变得战战兢兢,不敢再有什么奢望与斗志。
但我又清楚地知道这种‘破罐子破摔’的想法是绝对要不得的。因为我无法面对40多双诚挚的眼睛,我也无法承受自己良心的责备。但我失落的自信我又该如何找回呢?每每思及此,心里总会涌起一股难以名状的悲哀。”
校长庄林生告诉记者,金光小学的文科教学不是很好。在不久前的一次测试中,语文测试的成绩不很理想。于是,庄林生在校园网上发了一篇教育随笔,说“学校的语文教学没有与时俱进”,这位教师的随笔就是针对他的这篇文章而写的。
“老师能将这样的帖子发在校园网,本身就是对学校和校长的一种信任。这说明,她在期待着一种理解,更期盼着一种关爱”。庄林生看到后,在网上又写了一篇随笔,真诚地告诉自己的教师:
“作为学校主要负责人,我从来就没有悲观过,当然失望是肯定有一些的。但是,做任何事情先要有信心,然后要有思考、要有扎实的行动,最后要有恒心。我的个性就是这样的,我就不信了,人家行,为什么我们不行?用3~5年的时间,我就是要使我们的语文教学上一个台阶。”
这篇仅千字的随笔,既表明了校长的态度,又给教师以信心。“但我最看重的,还是通过这种教育随笔,在校园里营造出一种全新的氛围。”庄林生说,“参加‘新教育实验’后,教师和校长同写教育随笔,而且通过随笔进行交流。过去一些不能当着校长说的话,教师们现在可以用随笔的形式表达出来。应该说,在某种程度上,教育随笔帮助金光小学开始形成一种民主、平等的学校文化。”
一些大胆的学生也开始对校长的教育随笔进行点评,或者在网上发表自己的看法。在校园网上,我们看到一位学生在听了庄林生的课后,写道:“校长,您教得比上次好。”
庄林生坦陈,通过教育随笔实现信息与情感的全沟通,实现校园管理文化的创新,确实是一个“意外的收获”。“随笔拉近了校长与教师、学生之间的距离,教师、学生都可以参与到学校的管理中来,对学校的事务发表自己的见解,学校的精神面貌也有了很大的改善”。
庄林生告诉记者,一个学期结束后,学校会将教师们的随笔集中起来,印制成《金光小学随笔集》,记录下教师、学生和学校的成长,“这将成为我们学校的一笔宝贵财富,而学校的文化底蕴也将在这个过程中逐渐积淀”。
四、“读书是准备,实践是探索,写作是反思”
教育随笔帮助教师与学校成长的“个案”,开始促使一些学校将教育随笔制度化。
“我们学校采取‘主题性教育随笔’的方法,即围绕一个主题,连续撰写相关教育随笔。”吴江同里第二中心小学校长钮云华介绍,主题性教育随笔分为“个体式”和“群体型”两大类:“个体式”是个人围绕同一主题连续撰写教育随笔;而“群体型”,则是大家围绕一个主题写随笔;学校规定,教师每月要写两篇教育随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