钮云华拿出厚厚一叠的打印纸,上面是最新一期的校刊,20多位教师围绕“家访”这个主题同写教育随笔:《心灵需要沟通》《原来你是那么出色》《令人担忧的家庭教育》……“像这种主题性教育随笔,集中了不同的故事与思考,很容易激起教师的探究性阅读”。钮云华认为,这会给教师带来思想和行为的双重冲击,推动教师的专业发展。
该校的管建刚老师,就是通过写“个人式”主题性教育随笔成长起来的典型。
从2002年9月开始,管建刚在“教育在线”上开设了主题性教育随笔《这一年,我当班主任》。一年的时间,围绕这一主题,他撰写了十来万字的班主任工作随笔,这些随笔后来陆续散见于《江苏教育》《黑龙江教育》《中国教师报》等报刊。
“在撰写《这一年,我当班主任》的日子中,有一段时间,我都处于思考的焦虑和重复实践的痛苦之中——因为如果没有继续、持续且深入的思考与实践,势必就无法继续这个主题性随笔,于是逼迫自己要有新思考和新实践。”管建刚说,正是这“新”字,才让自己得到迅速的发展。
“写作教育随笔,也是一个剖析自我、完善自我的过程。”苏州工业园区新城花园小学校长吴云霞认为教育改革的深入,决定了今天的教师必须是“反思型”的教师,这种反思不仅仅是业务上的,更重要的是对自身修养的反思。
那么,如何培养教师的反思习惯呢?新城花园小学制订了“自我发展设计+教育随笔”的教师发展自我行动计划。
“自我发展设计”是理性的。在一张设计表上,教师们按照“现状、问题”“自我剖析”以及“改进措施”三个部分,对自己进行客观判断。然后每月进行一次定期对照,让教师记录下自己成长的足迹。
“教育随笔”是感性的,是教育教学的实践叙说。通过随笔,教师们记录生活,记录工作,记录学习,记录人生的精彩。
“在撰写教育随笔的过程中,教师们进行着自我反思,体验着改变自己、改变课堂、改变学生的快乐。”吴云霞说,很多教师从自我审视开始,通过梳理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进行教育随笔的写作。在写作的过程中,教师们倾听到了自己内心深处的声音,他们开始试图站在不同的角度追问、挖掘自我,努力摆脱“已成的我”。而教育也在这种理性和感性的反思中,从“随意”走向“有意”。
“事实上,教育随笔的作用不能单独来看。要想写好随笔,首先要有文化底蕴,要多读书;写随笔,是利用自己的理论知识对教育实践进行反思;反思后,教师就要在实践中进行检验与新的探索。”在吴云霞看来,教师的自我发展三者缺一不可:读书是准备,实践是探索,写作是反思。
五、留一只眼睛给自己
吴江梅堰实验小学的教师孙惠芳给我们讲了这样一个故事:
宫本武藏是日本历史上一流的剑客,柳生又寿郎拜他为师。学剑前,柳生就如何成为一流剑客请教老师:“以我的资质,练多久才能成为一流剑客呢?”武藏说:“至少10年。”
“我不能等那么久!”柳生急了:“我愿意下任何苦功去达成目的,甚至当你的仆人跟随你。那需要多久的时间?”“那,也许需要20年。”武藏说。
柳生更着急了:“如果我不惜任何辛苦,夜以继日地练剑,需要多少时间?”
“如果这样,你这辈子再没希望成为一流的剑客了。”
柳生心生疑惑:“为什么我越努力,成为一流剑客的时间反而越长呢?”
“你的眼睛全都盯着‘一流剑客’,哪里还有眼睛看你自己呢?”武藏平和地说:“要想成为一流剑客,就必须留一只眼睛给自己。一个剑客如果只注视剑道,不知道反观自我,不断反省自我,那他就永远成为不了一流剑客。”
“学剑如此,教学也是如此。”孙惠芳说,如果一位教师只顾埋头拉车,默默耕耘,从不抬头看路,也不反思回顾,那么,充其量他只能成为一个地道的教书匠,而永远无法实现真正的超越和自我发展。
对教师来说,“写教育随笔”无疑能让教师“留一只眼睛给自己”。
上完一堂课后,静静地坐在办公桌前,从容地整理自己的教学思路,清理自己的教学行为,总结自己的教学得失,捕捉课堂教学时的某个细节,及时记下课堂中的精彩的小插曲或倏忽而至的灵感。
工作之余,平静从容地悠游于书籍之中,写下自己的读书感悟。在读书中反思,在书香中成长,让教育名著擦亮自己的双眼,炽热自己的教育情感,改变自己的教育理念。
面对纷纭的教育现象,即使别人习以为常,也要问问自己:为什么会这样?我和别人有什么不一样的看法?我的观点是否轻易地被别人所左右了?在这问题或现象的背后还隐藏着什么?顺着思,反着思,整体思,局部思,从多个角度或换个角度看问题。
记录下这些,教师们才不会淹没在日复一日的教育常规中,才不会被表象所迷惑。
“其实,有时看到别人活得轻松潇洒,我也打过退堂鼓。偶尔看一下书、写些文章、作些思考并不难,难的是要长期坚持。”写了近30万字教育文章的孙惠芳说,她已经和自己的学生订下“同盟”:师生共同读书、师生一起写日记。每次动摇的时候,一想到学生期待的眼神,想到老师该处处率先示范为人师表,她始终没敢松懈偷懒。
“每天睡觉前,我总不忘问问自己——今天你想了些什么?今天你读了些什么?今天你写了些什么?”孙惠芳说,“如果没写,总觉得心里空落落的,好像缺了什么似的。”对孙惠芳而言,教育随笔已从最初的任务,变成了她生活中快乐的源泉。
“教育随笔能够激发教师的职业热情,让教师享受到教育的幸福。”朱永新说,现在,已经有遍及21个省、直辖市、自治区的几十所学校的教师加入了写作教育随笔的队伍。朱永新希望,写作教育随笔能够激发教师的潜力,让教师不再是被动地发展。“我们要改变教师的行走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