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有的说:“两条对角线平分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因为一般四边形也没有!”
此时,学生不再是在学习特殊图形的判定方法,而是在探寻特殊图形的特殊性质。他们寻找着“特殊”,并为自己发现了这么好的方法而兴奋万分。
“具备了这种思路,再遇到特殊图形的判定,诸如梯形、圆等,能解决吗?”
“能!”
听到学生自信的回答,刘建宇会心地笑了。
但课上到这里,还远远不够。这不,新的问题又来了:“数学中有关一般和特殊的案例有很多,那么,一般和特殊的关系是什么?”
学生们一愣,初一的孩子还没这个思维啊。
刘建宇提示说:“等腰三角形是特殊的三角形,对它的判定是不是包含了一般三角形判定的所有方法啊?”
“是的!”
“但我们判定等腰三角形又有自己独特的方法。所以说,是特殊包含了一般。”
学生们恍然大悟。一位学生不觉高呼起来:“我明白了!特殊三角形包含了一般三角形所有的性质。平行四边形也包含了一般四边形的性质。而正方形则包含了矩形、菱形、平行四边形的所有性质!”
“哗——哗——”掌声一片。
“几何的性质判定遵循‘特殊包含一般’的规律,那代数是不是这样呢?”刘建宇随即板书了4道代数计算题:1。(2x+3)(3x+5)。2。(3x+2)(3x+4)。3。(3x+2)(3x+2)。4。(3x+2)(3x-2)。
“从第一题到第四题,存在什么关系?”刘建宇开始发问。
渐入佳境的学生发现,从第1题到第4题,越来越特殊。第4题是平方差公式。
学生们开始发言:“越是特殊的,计算的方法越多,凡是一般式子所用的方法,特殊的式子都能用;但特殊式子的特殊方法,一般式子是不能用的。”
“这是不是代数方法上的特殊包含一般呢?”刘建宇不失时机地提问道。
“是!”回答得特别响亮。
快要结束时,刘建宇问学生:“通过这节课,大家收获了什么?”
“老师,我觉得学数学重要的,是去找联系,进行归类。”
“我认为,只要找到了方法,找到了规律,就能掌握学习之道!”
一节课,就这样轻轻松松地结束了。
然而,听课的老师却是心潮起伏。“内行看门道”,这短短的40分钟,竟然包括了常规教学中的几何6课时、代数4课时,即10课时的内容。
一个老师惊讶地说:“我听你的课,又很短,又很长。讲它短,是觉得一节课很快就结束了,学习毫不吃力;讲它长,是学生有那么充裕的时间、学那么多的东西。”
她说:“我有次上课,教了整整一节课,连线段如何表示还没有讲明白,气得要命。”
刘建宇笑着对她说:“知识是人创造的,在创造的过程中,一定会遵循某种思维规律。教数学,就要找到知识中思维的痕迹,让学生掌握数学的基本思想。”
一言蔽之,教材不过是个例子,知识服务于思想方法。
像《如何学,是为了更会学》一课里,知识是载体,知识被重组,让学生去领悟“特殊与一般的关系”这一基本思想。
在刘建宇那里,我们看到了他的教案,与教材大相径庭:第一课《数学运用之奇,联系推论之美》;第二课《感悟数学》,随后还有《a说:“你们对我了解多少”》《全等三角形在全局中的地位与作用》……
此时,初中三年的知识全部被打碎、被糅和。乍一看,知识的完整性没有了。但是,“我教给学生的是思想方法的完整性啊”!
“许多老师都力图给学生一个完整的知识世界。没承想,反倒把自己和学生给淹没了。”
只是,有多少老师能意识到这一点,并敢于去打破教材知识的权威与完整呢?几年前,临沂二十中曾召开大会,研讨“教什么”的问题。
很多老师不满意,认为是一种侮辱:“我连教什么都不知道?还当什么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