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白绿群英:教坛领**
培英中学坚持以“做有白绿精神的现代人”为育人目标,以“创名校、出名师、育名生”为办学目标,在“创现代名校,建和谐校园”的过程中,也着力打造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良的教师队伍。目前,学校师资力量雄厚,学校现有特级教师1人,高级教师95人,中级教师78人,其中取得研究生学历的教师31人,获得省、市级名教师称号的教工53人。近年来,培英高度重视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涌现出大批堪为业界表率的名师,其中有全国优秀教师4人,获得省级优秀教师称号27人,市级优秀教师称号54人。
(一)国家级名师:大爱无垠
培英的5位国家级名师分别是:全国劳动模范计算机教师陈耀汉,全国优秀体育教师钟伟猛,全国优秀教师黄善侯、方应斌和肖传棠。荣誉的背后是无私的奉献和不懈的付出,奉献和付出的背后则是对国家、对民族、对教育、对学校、对学生无限的大爱。
1。陈耀汉:做老师最重要的是爱学生
计算机课程是培英中学的特色和亮点,该课程的首创者和扛鼎者就是陈耀汉老师。陈老师1946年出生于广东南海,高中毕业后赴海南务农,1978年考入华师大物理系本科,1982年1月毕业后到广州培英中学任教,1989年1月又考入华南理工大学计算机系本科,1991年12月又从华南理工大学毕业,成为完成物理本科和计算机本科双学历和两个学位的中学教师。
到培英一年之后,陈耀汉开始担任学校的计算机教学工作。他除任初、高中计算机课外,还负责全校计算机课外活动,此外还兼一些物理课,任班主任。陈耀汉在工作中兢兢业业,任劳任怨,克己奉公,努力开拓进取,为青少年教育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为了做好计算机教育工作,陈耀汉努力学习、钻研计算机知识,精心教学,诲人不倦,还把寒暑假和许多休息时间用在开展计算机教育工作上。10年来,陈耀汉在开展计算机教育中取得显著成绩,他向一大批青少年学生普及了计算机知识,其中有近百名学生先后获得省市青少年计算机程序设计一、二、三等奖和其他奖励,有63人获得初级程序员资格证书,16人获得程序员资格证书。一所普通中学出现这么多计算机尖子,这在广州市是第一次。
陈耀汉师德高尚,热爱学生,无微不至地关心学生的身心健康,关心学生的成长进步,是学生、家长交口称赞的好老师、优秀班主任。陈耀汉由于业绩显著,连年获得各种奖励,他先后被命名为广州市劳动模范,全国优秀计算机教师,全国优秀教师等。2004年9月11日,《信息时报》以他常说的一句话“做老师最重要的是爱学生”为题报道了他的事迹。
做老师最重要的是爱学生
在广州市白云区昨日上午召开的教师节庆祝表彰大会上,表彰了400名优秀教育工作者和50所幼儿园。一位20多年低调工作的老教师,培英中学特级教师陈耀汉备受关注。昨日他荣获了“全国德育先进个人”的称号,记者获悉,广东省只有一人获得此称号。
(1)老师常帮学生修电脑
当记者对陈老师表示祝贺的时候,陈老师谦虚地向记者表示自己从没有参加过类似的评选,每次遇到有比赛、评比之类的活动,自己都能躲就躲,坚决不参加。这一次来到会场,也是因为学校领导再三向他强调区领导要亲自向他颁奖。当记者向陈老师问起这个称号的有关情况时,陈老师也表示他对这个称号完全没有了解。当记者问起20年里陈老师有没有印象深刻的事情时,陈老师却回答记者没有,因为自己一直都只是坚持踏踏实实地努力工作,没有什么轰轰烈烈,也没有什么刻骨铭心的事情。
从20世纪80年代初起,陈老师教书已有20年了。那时候中国刚开始出现电脑,陈老师已经开始教计算机课程了,同时还教物理。到了现在,陈老师就只教计算机了。由于多年教计算机课程,学生和他的关系又比较融洽,陈老师告诉记者,他经常接到学生的电话要求帮忙修电脑。“陈老师,我电脑死机了”之类的求助更是非常常见。
(2)好老师最重要的是爱学生
在培英中学每学期都进行的学生不记名投票选“我最喜爱的老师”中,无论他在哪个年级,他都排名第一,这让他自己也觉得不太好意思。昨天上午他参加完教师节庆祝大会,回到学校的单人办公室时,办公室前面已经放满了学生送来的鲜花、卡片和信件,这让陈老师非常感动。最后,陈老师向记者谈了他心中的好老师标准。他指出,好老师最重要的,其实就是发自内心地爱学生。
2。钟伟猛:一切为了学生的成长
20世纪70年代初,钟伟猛老师和一批充满着对体育教学事业憧憬的同学被分配到广州各区的中小学任教。在广州培英中学(当时的广州第八中学),他一干就是40年。秉承学校老一辈学校体育工作者的优秀品格,他爱校如家、爱生如子,努力践行着体育教师崇高的使命与责任。
1980年,钟老师被推荐为学校体育科组长乃至区中小学体育教研会理事和会长,在其成长期中,他多次承担了地区教研专题研讨课和公开课,并圆满完成了政府主导的广东省贯彻落实《学校体育卫生工作条例》评估工作公开课任务,从而逐步形成了“和乐体育互动教学模式”的思路。他始终认为:必须改变大纲式体育课的僵化模式,努力创造快乐体育的课堂氛围,倡导学生乐学、教师乐教的良性互动,实现学生的和谐发展。这一思想同时得到了老教师们的认同,在他的推动下,科组全体教师团结协作,积极实践上述教学模式,不仅产生了良好的课堂互动作用,而且获得了学校群体工作和培竞工作的双丰收,为国家、省、市和部队体工队以及高校高水平运动队输送了大量的人才。基于显著的业绩,他获得市优秀体育教师、市优秀教师,省优秀体育教师等多项荣誉称号,并多次受到各级政府的通令嘉奖。
41年的一线教学生活,钟老师通过见证国家改革开放辉煌的历史,肩负着老一辈学校体育工作者的重托,心怀着一种使命和历史责任,活跃在学校体育工作的前沿,做他所钟爱的学校体育事业。
如何看待所获得的个人荣誉,他不无感慨地说:“我是代表着学校体育教师接受这些荣誉和奖励,离开了团队的支持和帮助,我将一事无成。现在,社会上对体育教师的偏见还不少,我们要通过自立自强,加强自我修养,努力改善社会环境和工作环境,并勇于担大任,敢作为,促使学校体育工作地位的提升,才能有个人的发展。”
广州培英中学老校长罗晃森评价钟老师说:“在我的记忆中,钟老师非常热爱和执着于体育教师的职业。20世纪70年代初,学校领导决定调小钟进入政工组作为干部进行培养,他却委婉地拒绝了,同时表达了对体育教师工作的热爱与当一名出色体育教师的决心。在20多岁时,他就被资深的老教师推荐为体育科组长(在我们这所百年老校真的不多见),从而扬起了他专业发展的风帆。此后的几十年,他一步一步地成长、成熟并走向强大,印证了他的真情和决心。”
广州培英中学原党总支书记、副校长吴锦洪说,钟老师对学校体育教学的执着不但体现在他自己身上,而且影响了全科组教师,从而影响着全校的学生。我有这样一种感受,无论在体育课、课外活动,还是在课余培训竞赛,他们都注重建设起强大的学生骨干力量团队,通过为他们构筑展示的平台,把体育教学中的民主氛围、自我管理、合作学习迁移到学生的发展平台,极大地体现了体育在育人方面的优势。在20世纪70年代他就输送国家队足球运动员古广明,国家队击剑运动员吴赴京,广东省篮球队员刘克军、李宏茂、颜雪莲,女足运动员陈志英、林惠娇、李婷婷,省田径运动员郑小明等优秀运动员。由钟老师担任主教练的学校足球队近20次夺得广州市“市长杯”男子、女子中学生足球联赛冠军和亚军的成绩,成了学生传颂的话题。2008年的校庆日,已经进入高等学校的男足队员向母校报告了他们的近况:2005年毕业的11名队员中,其中有9人当上了院校或系的学生会主席或体育部长。2005年学校因此获评为全国和广东省、广州市贯彻《学校体育工作条例》优秀学校。
3。黄善侯:我和我的孩子们
黄善侯1986年7月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于广西师范大学政治系,2012年从广西调入培英中学任教。
黄善侯老师和学生在一起
黄老师心中始终装着他的孩子们。他根据生源特点,因材施教,明确提出了“低起点,密台阶,多训练”的教学方式,在教学行进上,采取密台阶递进的方法,使每一个学生学得下,钻得进,上得来。他还根据学生的知识、年龄及心理特点,对不同年级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例如,对低年级,他采用了“拉链式”教学法,即以学生为主体,提出问题,第一个同学回答正确后,有权点名第二个同学回答下一个问题,依此类推。这样一来,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较好的发挥,他们在轻松、活跃的气氛中既掌握了知识又享受到学习的乐趣。对高二、高三年级,他又现身说法,理论联系实际,不囿于课本,用请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的方法,使学生在现实生活中获得新知识,拓宽了视野,陶冶了情操,激发了学生的爱国热情。
黄善侯还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结合先进的教学方法,潜心进行教学研究。他撰写的著作及论文有《思想政治课课通》《正确理解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关系的意义》《高中政治课的整体性思考》等。1998年9月被国家教育部授予“全国优秀教师”称号。
从教30年来,他一直信奉“踏实做人、精心育人”的原则,严守“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良好职业道德。他的人生格言为培英人所津津乐道:诚挚的心灵,是学生情感的钥匙;高尚的师德,是学生心灵的明镜。
我和我的孩子们
多年的校园工作,回头一望也便谈笑风生许久许久,在培英的这些日子,虽说到了一定的年纪,但依旧颇受历练,一些人一些事,都历历在目。
倘若年纪对于我这样一位老教师来说是最大的考验,那也就意味着我自身逐渐缺少了**,缺少了精神。但这么多年来,我还是一直奉承着一句话:“人总是要有点精神!”而支持我一直信奉这句话的,便是培英每一届的莘莘学子,在这些孩子们的身上总能看到一种精神,一种让自我为之振奋,充满回忆的精神,那是精彩的!
还记得2010年南非世界杯,世界的**一直在燃烧,而我内心的**也因一次挑战而再次燃起,时隔十六年再一次作为班主任带领一个班级“高二(15)班”,这个班级是深刻的,这里的孩子更是青春的,让我难忘的。
班级的孩子基本都是1993年的,我们之间存在着代沟,开班会的时候明显感觉到年纪的差异,因此孩子们都习惯称呼我为“侯爷”。90后的学生确实比80后的学生更具个性,难以管理,这是让我头痛的,加上多年未参与班级管理,让我很快感到吃力。也就在这个时候,班级的一个小伙子让我重燃对班级管理的**挑战,这小伙子留着小平头,为人简单而朴实,做事大方而细心,是这个班的班长,名叫张灿彬,和我有着学生时代共同的事迹:从小学一直连任班长至今。他让我回想起曾经的**,充满力量。
在带领这个班级的一年中,灿彬不断地和我讨论班级工作的事情,而我也尽可能地给予他思想上的帮助,也做到实质性权力的放权,班会经常会放心交给他处理。这一年最精彩的时候莫过于一次“班级管理”思想的碰撞:在一次和他讨论班级管理制度中,我们彼此表明了很多意见,其中有对90后的个性管理,有对80后班级管理的对比,在探讨过后的一周,班长开展了一个班会,他给班级立下“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班级目标,重新树立“三个原则”的班级班规,将我们讨论的精华全部汇集起来,精彩地演讲了一番,这是前所未有的,这是大气之所成,那一次班会是精彩的,是怀念的,让我有一种作为军师与主公在交谈的感觉,使得自我感觉宝刀未老,很是精神!
一届又一届的新生入学,总是能遇到一些激昂拼搏的孩子,总是能和孩子谈笑风生;一届又一届的学子毕业,总是不舍,有种对孩子远方前行的挂念,总盼望孩子们有朝一日能满载而归,看望看望我。希望有生之年在培英中学多做一些,多说一些,带出更多优秀的学生!(黄善侯)
4。方应斌:三尺讲台育英才,一支粉笔写春秋
五十多年前,出生于大别山革命老区的方应斌老师,参加了1978年的全国高考,虽然取得了过专科线的成绩,但是却被录取到了信阳师范学校英语专业学习(上级为了解决革命老区英语老师奇缺的状况,特意调剂两位成绩较优秀的考生进入中师英语专业学习),从此他就和教育结下了不解之缘。由一个对教育充满着**,但却又知之甚少的青涩小伙子变成如今已是两鬓斑白的老兵。回顾36年来的从教之路,打开珍藏的记忆,每一步都洒下了辛勤的汗水,期间发生了许许多多难忘的故事。
要给学生一碗水,老师必须有一桶水
大家都知道要给学生一碗水,老师必须有一桶水。20世纪80年代初,中师毕业的我深知要做一名合格的英语教师,光有热情是不够的,打铁还需自身硬。于是在繁重的教学工作之余我认真准备,并考取了河南省教育学院英语系。通过两年半的脱产进修学习,使我具备了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以及英语教育教学的理论知识。90年代为了适应教育教学的发展,我又参加了华东师范大学在河南省举办的研究生班的学习,对课程教学有了全新的认识。2001年至2002年,我有幸参加了由教育部在西南师范大学举办的“跨世纪园丁工程”中小学骨干教师国家级培训,由此明确了新课程教学改革的方向,理解了新课程教学的理念。为了开阔眼界,学习了解国外先进的英语教育教学技能、理论,在广州培英中学任教期间,受学校委派,我于2007年8月远赴英国桑德兰城市学院参加培训,并通过了英国剑桥大学TKT(TeaowledgeTest)考试。通过常年不断地学习,汲取营养,同时在教育教学过程不断地总结,不断地反思,我感到自己不仅能给学生一桶水,更开始思考如何培养他们找水的能力,让他们学会使用找水的工具,让他们“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方应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