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教授本次回国,最重要的一站是鹤洞培英,离上次归宁不觉又8年,母校的发展时刻牵挂着他的心。从台山一路风雨兼程,18日上午10点半抵达鹤洞,他便被眼前崭新的校园校貌所吸引。拍照,录像,握手,问候……多年的思念都倾注在这一刻。
不觉来到校史墙,他端详着图案,像是要找到昔日读书的场所。他动情地跟我们讲述起1937年离开母校远赴求学时的情景。他说,自校祖开创基业而来,培英虽历经颠沛流离辗转办学,但在先贤们的精神感召下,培英儿女艰苦奋斗,发展至今成为全国示范性高中。“成绩来之不易,只要我能走,能说话,我愿意为母校奔波。”他感慨地说。余教授指着校史墙,思想仿佛跨过重洋,从母校飞到了大洋彼岸。
在德光楼办公楼前,余教授指着现在作为办公室的301室兴奋地说:“以前这里是男生宿舍,我在这里住过两年,当年是李圣华老师任班主任的。来来来,你们跟我照一张相片”。余教授招呼着我们,仿佛闪光灯一闪,就能跨越时空,把他拉回70年前那段青葱岁月。
在下午进行的座谈会,面对座无虚席的国熙楼,他循循告诫同学们:学无止境,要敢为人先;要主动学习,博学广闻;要永不言败,相信自己。他说,挫折、失败最能磨炼人,人生难有一帆风顺。他举了很多亲身经历与体会,鼓励同学们要在痛苦中学会生存,永不言败,相信前程是光明的,年轻就是本钱。
余教授深情的演讲感动了在场每一位学生,激发起他们向余教授提问的兴趣。对同学们的问题,余教授都一一给予耐心的解答。余教授敏捷的思维、惊人的记忆力和灵活的反应赢得师生们阵阵掌声。说到动情处,或激昂,或沉思;或捶胸顿足,或面露惭愧之色;言语与动作并用,声情并茂,情深处,全是一颗爱国心、拳拳母校情。当有同学问他培英白绿精神对他有什么影响时,余教授流露出对培英依恋与感激之情。“在培英接受教育的两年,奠定了我将来学习的基础与素质,”他说,“我很高兴重回母校见到你们,很乐意帮助你们,我没什么功绩,我这‘科学家’的称呼,在世界上‘verysmall(微不足道)’我今天的演讲也许就是‘wasteyourtime(浪费大家时间)’。只是希望能给大家一点鼓励,这就足够了。”
作为世界级的科学权威,余教授言语如此朴素平和,态度如此谦虚诚恳,着实让在座众人意料不到又钦佩不已。
其后,余教授欣然为母校题词:白绿儿女,勇攀科学高峰。88岁高龄,下笔遒劲有力,挥洒自如,挥毫间全场鸦雀无声,继而掌声四起,经久不息。
最让人动情的是:在座谈结束离开校门,余教授用了一个小时。刚才演讲已经站了两个多小时的余教授面对蜂拥而至的要求签名题词、合影留念的学生来者不拒,一一满足……
在返程的车上,望着窗外渐趋朦胧的夜色,余教授思绪万千,眼含深情。他对笔者不断重复着那句话:“我回美国得想想办法……对,想想办法……他们学得很好,不容易……给他们多一点鼓励,这是我最渴望做到的,也是我应该做的。”
(《培英中学1937届校友余瑞楚教授归宁母校侧记》培英协社戴庆忠)
3。中国体育界泰斗、中国羽毛球运动元勋林启武教授
林启武教授,祖籍广东惠阳,1907年出生于泰国的一个华侨家庭。1923年入读培英中学,曾任燕京大学教授,全国体总委员,全国羽毛球协会副主席,北京市羽毛球协会主席,国家体育总会北京市分会副主席,羽毛球、田径、跳水国家级裁判。他是中国体育界里程碑式的人物——最早在中国开设羽毛球课程的教师,第一个带领中国羽毛球队参加国际比赛的教练,第一个编写羽毛球教材的学者。
林启武在泰国读初中时,一位来自中国的教师改变了林启武的生命轨迹。那位教师十分赏识林启武的才华,在学习和生活方面都对他鼓励有加。更重要的是,这位教师拳拳的爱国心深深地影响了林启武。1923年,16岁的他独自做了决定——跟随那位教师回到心思已久却从未谋面的祖国。
这是他第一次独自离开家。他离开泰国的父母,回到祖国的怀抱。
回国后,在那位教师的支持下,爱好体育的林启武慕名来到广州培英中学念书。在那个动**的年代,体育运动在中国赖以生存的土壤寥寥无几,而培英中学等教会学校成了现代体育在中国传播的最初据点和途径。那时候,年少的林启武虽然个子矮小,已经打得一手好泰拳。除此之外,撑竿跳、跨栏、游泳也是林启武的拿手好戏,课余时间他的主要活动就是体育运动。
1927年,20岁的林启武从培英中学毕业,考入了燕京大学社会学系。
1950年,作为第一任名誉主编,林启武参与创办了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本专业体育杂志——《新体育》。但意外的是,当时年逾不惑的林启武患上了直肠癌,在北京协和医院做了腹部改道手术。手术后最初的恢复阶段是十分痛苦和尴尬的,但长期的体育工作让林启武具备了积极乐观、不畏困难的品质,这让病床边的每一位健康的人敬佩。可怕的病魔不但没有影响林启武对体育事业的热忱,反而坚定了他为中国体育事业奋斗的信心。1956年林启武带领中国羽毛球队参加了在苏联举行的世界青年联欢节,这是我国羽毛球队第一次参加国际比赛。与此同时,林启武还翻译出版了多部羽毛球规则、羽毛球裁判培训及羽毛球练习方法的图书。一路走来,林启武填补的都是空白,创造的都是历史。
1986年,当时的国际羽毛球联合会授予林启武“发展世界羽毛球运动重大贡献奖”;1987年,中国羽毛球协会在首都体育馆为林启武先生八十寿辰举行隆重的庆祝大会,国家体育总局授予他“体育运动一级奖章”。在民间,人们更喜欢亲切地称他为中国体育界泰斗、中国羽毛球运动元勋。
邝瞻善老师,原是培英中学一位普通的英语教师。命运的安排,使他从一名文弱书生,变身为“中国排球之父”。
1919年,关恩佐校长挑选邝瞻善老师担任培英男子排球队领队、教练工作。关校长看中的不是邝老师的排球水平和运动能力,看中的是他认真负责的态度和刻苦钻研的精神。
当时,邝瞻善老师体弱多病,且无任何体育运动基础,但他对排球训练工作充满热爱,认真负责,善于观察,善于总结。邝瞻善老师性情和蔼,循循善诱,很快与队员们打成一片,关系融洽。渐渐地,邝瞻善老师竟然精通了排球的“波经”,由外行变成了内行,先后训练出了一批优秀排坛名将,被誉为“中国排球之父”。
邝瞻善老师不仅擅长排球之术,然而理论也有粗诣,训练严谨不稍苟,常亲自早起划场地布置项目,尤谙指挥,使白绿健儿屡建奇功。他被誉为排坛伯乐,独具慧眼。经他挑选并训练的曹廷赞、丘广燮等后来都成长为中国排坛的杰出运动员。
5。排坛元老、国家女排首任主教练刘权达
刘权达,1904年出生于广州,祖籍广东新会。从少年时代开始,就迷上了体育运动,尤其酷爱排球,由于当时家境比较富裕,家庭也十分支持他,十岁时,他进入广州培英读初小。他在培英初等小学读了3年,高等小学读了3年,在中学读了4年(都依旧学制),到1924年夏季中学毕业为止,刘权达在培英学习了足足10年。
10年培英求学生涯,给了刘权达一身过硬的排球技术。他的生活与排球结下了不解之缘:1922年,刘权达被选入校队;1923年,作为培英学生的刘权达被选为中华排球队队员,参加日本大阪举行的第六届远东运动会;1925年,担任岭南大学排球队长,同年5月,参加第七届在菲律宾马尼拉举行的远东运动会;1926年,到上海担任两江女子体育专门学校排球教练,开始了教练生涯;同年,应广东体育界邀请回广州,担任广州甲商学校、广州市第二中学、广东女子职业学校、广东大学附中、广东工业专门学校等院校体育主任兼教员工作;1927年,刘权达成为中华女子排球队教练员,率队参加了在上海举行的第八届远东运动会;1930年,与赵善欣同任男女排球队教练,率队参加在日本东京举行的第九届远东运动会。
在刘权达的教练生涯中,除了组建和训练省、市排球队参加全国性的比赛和训练国家排球队参加国际比赛以外,更多是担任体育课和排球训练的工作,为体坛培育新苗和推广排球运动做出了贡献。1937年的暑假,刘权达因患当时尚未有特效药的肺结核病,不得不退出体育界,从而结束了教练生涯,这是刘权达一生的一大憾事。但是到了1990年,第十一届亚运会前夕,广州市体育总会和广州市老体工联谊会,于5月25日在广州市文明路市一宫联合举行了“迎亚运广州市老体工座谈会”。会上,86岁高龄的我国排球元老刘权达,为表达他热爱祖国、热爱体育事业的一颗红心,还把他多年积蓄下来的人民币10000元,捐给亚运会。半年后他因旧病复发,医治无效,于1991年1月23日病逝,终年87岁。
吴赴京,1958年生,广东南海人。1972年入读广州培英中学,1975年高中毕业。在培英时,入选学校田径队队员,并参加广州市业余体校击剑训练。1976年入选广东省击剑队,曾获三届全国击剑锦标赛男子花剑冠军,多次全国花剑团体赛冠军,获运动健将称号。后入选国家击剑队,代表中国参加世界青年赛、世界锦标赛、亚洲运动会、亚洲锦标赛等重大国际比赛,战绩彪炳,是亚运会金牌获得者。
在国家击剑队10年期间,吴赴京兼任国家花剑队教练,广东击剑队教练。1987年以主教练兼运动员身份率中国击剑队参加法国国际击剑锦标赛,获团体冠军,享誉国内外。现任广东击剑队主教练。1991年就聘任香港击剑队主教练。
7。中国足球边锋典范古广明
古广明,广东省韶关人,1974年入读培英中学。他8岁开始踢球,16岁就入选了国家足球青年队,19岁成了中国国家足球队队员。曾代表中国国家足球队参加过1982年西班牙与1986年墨西哥世界杯预选赛;1985年因右腿胫骨骨折退出国家队;1987年到1993年效力于德国达姆施塔特队。古广明在效力德乙的第一个赛季的首场比赛便打进一球,他在第83分钟进球锁定了全场比分;1993年回国在国家队任助教;1995年任广州松日足球俱乐部总经理;1998年至今任古广明足球学校校长;2006年12月至2007年12月古广明出任广州医药队领队兼总教练。
古广明曾经是中国足球边锋的典范,他以灵巧的身体和出众的技术,一度享有“泥鳅”的美誉。面前的对手无论是多强壮、凶狠,古广明都能够一一轻盈化解,自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足球再也没有出现过像他这样有鲜明特点的出色边锋了,也因为他身材不高,故此大家都亲切地称他“古仔”。
8。羽毛球世锦赛和奥运会的双料冠军杨维
杨维,女,羽毛球运动员,中国国家队队员,广州选手。1998年入读培英中学初中至2004年高中毕业。
她从小热爱打羽毛球,她的特点是右手执拍,技术全面、进攻凶狠、防守稳健,场上速度较快,与张洁雯配合女双成为世锦赛和奥运会的双料冠军,曾高居世界排名第一。
1998年6月,杨维开始和黄楠雁合作双打,仅仅10个月的配合,两人的世界排名便急窜至首位,此后,这对新人在国际赛场上屡屡摘金夺银,显示出强大的冲击力和不可限量的前途。比赛中,黄楠雁一般在前场负责组织调度,而身材高大的杨维则主要在后场担任攻击手。亚运会后杨维与黄楠雁拆开,后者退役,杨维转而与张洁雯配对双打。和张洁雯配对后多次排名世界第一,2004年夺得奥运会女双金牌。
9。花剑高手吴汉雄
[1]引文出自《史坚如狱中致妹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