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著名水利专家、工程院院士罗绍基
罗绍基院士,原籍广东南海,1933年出生于广东广州。1945年入培英西关分校,培英彪社校友。1951年于广州培英中学高中毕业,同年考入清华大学。现任广东抽水蓄能发电有限公司顾问、教授级高工,三峡工程质量检查专家组副组长,国内多个抽水蓄能电站工程咨询专家。
罗绍基院士曾任广东抽水蓄能电站联营公司总经理、广东省政协委员、广东省人民政府科学技术咨询委员会委员,先后两次获国家科技进步奖,电力部和广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他为我国水电站建设做出了重大贡献。20世纪70年代,他任湖南凤滩水电站设计总工程师,建成了中国第一座高112。5米空腹重力拱坝坝内厂房,解决了狭窄河谷厂房布置与大泄洪量的矛盾,节省了投资,该新坝型科研成果“混凝土腹拱坝”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988年起,任广东抽水蓄能电站联营公司总经理,主持建设、运行、经营中国首例、世界最大的广州抽水蓄能电站;推行的建设管理改革,电力部领导称为水电建设体制改革的典范,实施的运行管理改革,使电厂获全国第一个“一流水电厂”称号;一期工程工期提前一年,每千瓦投资2236元,为国内同期建设大型水电价格最低;其科技成果“广州抽水蓄能电站关键技术的研究与实践”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我国第一座现代化的抽水蓄能电站——广州抽水蓄能电站建成投产,罗绍基总经理付出极大努力,取得丰硕成果。罗绍基在负责组织、主持该电站建设中,勇于开拓,科学管理,精通业务,努力经营。他团结参加电站建设的设计、监理、施工单位的各方人员,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实事求是,及时地解决建设中的各种问题,使电站建设得到速度快、质量好和投资省的好效果。
1993年,广东抽水蓄能电站联营公司获电力部“水电投产功臣”称号;1994年,被中共广东省委、省人民政府授予“广东模范集体”光荣称号。罗绍基校友作为广东抽水蓄能电站联营公司的企业法人、总经理,1995年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
罗绍基校友致力于我国水电站的设计与建设,是我国水利电力界知名度颇高的专家,我国水电工程抽水蓄能技术领域的先行者和开拓者,1999年被评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我就住在广州市,本人也是广东人。就能源方面,我想提一点建议。广州的居民现在普遍都不用煤了,都用天然气,这说明广东省、广州市政府对减少污染、使用清洁能源还是很重视的。但是我觉得还是有不够的地方,如部分广州的电厂都是使用电煤,对广州的空气质量有影响。在民用方面,我们已经有了这么大的进步,在工业方面是否也能考虑使用天然气发电、净化环境?”这是中国工程院院士、著名水利专家罗绍基2015年5月16日在“广州市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咨询会”上的发言,这番话体现了罗绍基校友对广州的深切感情及对人类生存环境的高瞻远瞩。
2。著名焊接专家、工程院院士林尚杨
林尚扬院士,1932年出生于福建省厦门市,1957年于广州培英中学高中毕业,考入哈尔滨工业大学。1961年毕业于哈尔滨工业大学焊接专业,现为我国著名焊接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哈尔滨焊接研究所研究员、技术委员会主任。
林尚扬院士在哈尔滨焊接研究所工作期间,先后担任课题组组长、研究部主任兼主任工程师、副总工程师、技术委员会主任等职。曾任中国机械工程学会焊接学会第四届秘书长兼国际焊接学会(IIW)中国委员会主席,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林尚扬院士40多年来一直奋斗在科研第一线,在焊接研究所先后创建了4个新实验室,领导了4个新领域的研究,先后完成25项重大课题,取得多项科研成果,共获得国家发明奖、国家科技进步奖和部委级科技进步奖11次,发表论文50多篇,专著2部,培养博士、博士后和硕士十多名。
20世纪60年代主持研究成功4种屈服强度400~600MPa低合金高强度钢的埋弧焊及电渣焊焊丝,参与了大型氨合成塔和尿素合成塔等重大产品的焊接,现仍被列入焊丝国家标准;70年代发明水下局部排水CO2气体保护半自动焊方法,曾参与十多项包括海上固定式和自升式钻井采油平台等重要结构的水下焊接施工,目前仍是一种先进的水下湿法焊接技术;80年代发明了双丝窄间隙埋弧焊方法,解决特厚钢结构焊接的质量与效率的矛盾,以及焊接自动化问题,现已有100套装备在企业中应用,涵盖我国各大重型机械厂、化工机械厂和电站锅炉厂等,参与了60万千瓦电站锅炉汽包和重达2060吨的超大型加氢反应器等关键重大产品的焊接;90年代为企业完成多套机械化、自动化焊接专机和焊接机器人工作站的研制任务;2000年以来主要从事激光焊接和激光—电弧复合热源焊接技术的研究,已经为企业用激光技术焊接了近20万个部件,涵盖铝合金、钛合金,各种不锈钢、高强钢和超高强钢等不同材料的产品。
此外,林尚扬院士还荣获国际焊接学会(IIW)“2009EvgenijPaton”奖。该奖项是国际焊接学会设立的重要奖项之一,由乌克兰国家焊接委员会和乌克兰巴顿焊接研究所共同出资赞助,以乌克兰科学院院士、著名桥梁建筑专家、焊接专家巴顿(EvgenijPaton)先生命名。
该奖项主要奖励给将毕生精力奉献给焊接事业,在焊接及相关工艺先进技术、材料、设备等科技领域做出重要贡献的专家学者。该奖项每年在世界各国焊接专家学者中征集人选,经IIW技术委员会评选出获奖者一名。自奖项设立以来,林尚扬院士是我国首位获得该荣誉的专家。
3。著名天文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叶叔华
叶叔华,女,1927年出生于广东顺德。1945年从培英中学毕业,同年考入中山大学数学天文系。现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国际知名天文学家。
1994年8月,南京紫金山天文台将他们新发现的一颗小行星,经申报提名,获国际组织批准后,正式命名为“叶叔华星”。对于天文学家叶叔华来说,这是非同寻常的殊荣,也是她从事天文学研究30多年来,始终把“国家的需要,祖国的荣誉”作为自己的座右铭的结晶。
受父亲的影响,叶叔华从小特别喜爱文学,对西洋古典音乐情有独钟,1945年以培英中学第一名的高分考入广州中山大学数学天文系,开始与数学天文结缘。1958年6月,国务院委托上海天文台着手建立我国自己的世界时综合系统,叶叔华带头挑起了这副担子。她带领课题组,以徐家汇观象台为基地,先后联合南京紫金山天文台及北京、武昌、陕西、云南等天文台,形成我国测定世界时的工作网。经过4年多的苦战终于在1963年使我国测定世界时的精度迅速赶上世界先进水平,跃居世界第二位。攻克世界时的课题项目,荣获1979年中国科学院重大成果奖一等奖、1982年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并引起国际天文学界的瞩目,大大提高了我国在这一领域的地位。
叶叔华1978年晋升为研究员,并担任上海天文台台长,1980年又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成为国内外享有盛誉的女天文学家,先后成为美国宇航局地壳动力计划研究组成员、国际地球自转服务通讯成员、国际射电干涉测量委员会的领导成员、国际岩石圈委员会第一组成员,以及欧洲《天体物理与空间科学》杂志编委、英国皇家天文学会外籍会员、第20届和第21届国际天文学联合会执委会副主席……1994年她承担起国家“八五”科技攀登项目——“现代地壳运动和地球动力学研究”,并作为首席科学家对项目从事组织和指挥。1996年,叶叔华把这个项目的研究进一步推向世界,使之变成国际的大合作,由叶叔华为首席主席,组织实施这项规模宏大的“亚太地区空间地球动力学研究”,其研究总部设在上海天文台。参加此项合作研究的,有日本、美国、澳大利亚、韩国、马来西亚、印度等20多个国家的天文学工作者。
叶叔华从80年代中期开始,先后担任了第七届全国人大常委,第九、第十届上海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1995年3月叶叔华被全国妇联评为第一届“中国十大杰出女性”后,她对女性参与经济、社会发展、女性成才等方面也十分关注,在1995年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上应邀为会议组织的“议员日”活动发表演讲,并被推荐为全国女性人才研究会理事长。
(三)白绿俊杰:各行各业展英姿
无论学习什么专业,无论从事什么行业,为社会贡献才智,创造价值,尽一分力量,这是培英人的共识,也是培英中学的传统。
1。亲历日军投降全过程的战地记者黎秀石教授
黎秀石,1914年出生于广东南海丹灶海边坊,其舅父是培英第一任华人校长关恩佐。
黎秀石自小便入读培英,1931年毕业于培英平社,同年考入燕京大学新闻系。1935年毕业后,先后在《广州英文日报》、香港《士蔑西报》、英国合众社香港分社、桂林《大公报》、重庆《大公报》工作,满腔热情地报道了各地的抗日情况,是中国最早的战地记者之一。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他担任过《大公报》战地记者,见证和采访了日本投降的全过程。
1950年10月,黎秀石从英国回到祖国参加革命工作,先后在广州市培正中学、中央广播事业局工作,1961年起在北京广播学院外语系任教,1978年调进中山大学外语系任教,曾任英语专业教研室主任,1986年2月退休,2005年出版《见证日本投降》,2007年5月逝世。
5月16日傍晚,梁校南副主席打来电话告知,在中山大学的黎秀石老校友于5月15日傍晚过世了,5月19日11时在“银河园”开追思会!我不禁愕然,本来想好近日送些校刊探访他老人家,怎知就……
黎老学长1914年1月生于南海西山脚丹灶乡,舅父就是培英第一任华人校长关恩佐,他自小便入读培英,1931年毕业于培英平社。次年考入燕京大学新闻系,1935年燕大毕业投身报界。抗战爆发,他作为《大公报》的战地记者,一身戎装,深入战区采访,出生入死,向国人传递抗战前线动态。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报社派他到滇缅战场,第一时间向世界播报战事动态。1945年8月27日,他作为第一位中国记者登陆日本国土。9月2日,他和朱启平(也为培英校友)等三名中国记者,登上“密苏里号”战列舰,采访日本签字投降仪式,见证世界反法西斯胜利的伟大历史时刻。他当时在舰桥中间,刚好正对签降大台,他拍摄的一辑照片,被中国政府全权代表徐永昌将军评价是最好的。(《见证日军签字投降的中国记者走了》培英协社陈达权)
黎秀石是在密苏里军舰上见证日本投降的三个中国记者之一。历经半个多世纪的风雨沧桑。2005年,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之际,黎秀石的最后一部著作《见证日本投降》由广东人民出版社出版。2007年5月15日,黎秀石走过自己93年的漫漫岁月,离开了这个他眼中纷乱的世界。所幸,他见证的那段不平凡的历史被较完整地记录了下来。
1945年8月15日,日本天皇发表投降诏书,宣布向盟国无条件投降。8月30日美军开始进驻日本。黎秀石和一些英美记者于8月27日乘汽艇先行在东京登陆。随后的一个重要历史性时刻——日本投降签字仪式,则是9月2日在美军“密苏里”号战舰上举行。当日,全世界20个国家280多名记者云集在“密苏里”号战舰上,亲睹日本投降签字仪式。其中有三名中国文字记者,《大公报》的黎秀石、朱启平和中央社的曾恩波。
当日上午8时15分,中国全权代表徐永昌上将率领随从5人走向举行仪式的甲板。美国、苏联、英国、澳大利亚、加拿大、法国、荷兰、新西兰的代表跟随在后。主持日本投降仪式和对日实行占领的盟军最高统帅麦克阿瑟和代表美国受降的尼米兹海军上将于8时45分到甲板,和各国代表并列。8时53分,日本降使由美国驱逐舰运到“密苏里号”舰上。外务大臣重光葵代表日本政府,参谋总长梅津治郎代表日军大本营。这个梅津便是与何应钦于1935年7月6日签订“何梅协定”的“华北驻屯军司令官”,他曾要求带着军刀来签降,但未获盟军批准。重光葵也是日本侵略邻国的急先锋,曾在上海被朝鲜爱国志士炸断一条腿。
9时,盟军受降仪式正式开始,先由盟军统帅麦克阿瑟讲话,随后他指着甲板上摆好的桌子,叫日本代表在降书上签字,先是重光葵,后是梅津。受降书由麦克阿瑟以盟军最高统帅名义开始签署,其次是尼米兹以美国全权代表的名义签署,接着是中国全权代表徐永昌上将签署。时间是9时10分,黎秀石眼眶充满了泪水。受降那天,许多记者手上没有降书全文的复印本,他们都以为日本是无条件投降,但后来黎秀石才发现降书写着:“本代表(即各国派来受降的代表)兹命令日本帝国大本营应立即对不论在任何位置之一切日本国军队及在日本国支配下之一切军队的指挥官,命其本身及在其本身支配下之一切军队应立即无条件投降。”如此一来,即成了日本军队无条件投降,而不是日本国无条件投降。而德国投降的文件上,是写明德国向盟国无条件投降的。黎秀石认为,美国背叛了盟友,暗地里接受对日皇有利的有条件投降,才使得战后日本国体得以维持。
(2009年3月24日《深圳商报》)
2。国际著名宇航能源专家余瑞楚教授
余瑞楚,1919年出生,1937年抗战爆发前毕业于培英中学。后考取公费赴美留学,成为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教授,曾担任美国太空总署能源部主任、旅美华人科学家协会主席、西安交通大学客座教授、国际著名航天专家。
余瑞楚教授1980年受邀回国,受到方毅副总理亲切接见。1993年江泽民访美会见交大校友时,受到接见并与江泽民合照。
我最渴望给他们多一点鼓励
阳春四月,一夜春雨过后的培英校园,显得格外明媚,仿佛为培英的贵宾——1937届义社校友余瑞教授归宁准备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