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中文

笔趣阁中文>只要你想飞:广州培英中学的百年培“鹰”志 > 三白绿情怀 家国师生情(第3页)

三白绿情怀 家国师生情(第3页)

离开的日子里,也不断收到信息,看到培英仍然在不断地壮大不断地进步。在培英131年校庆之际,谨祝愿这个我们永远的家,永葆活力,桃李满天下!(黄敏华,培英显社学生,2005年考入北京大学)

2。陈广龙:致我的培英青春

回忆像一块新鲜出炉韧劲十足的牛排,越嚼越有劲;回忆像刚采蜜归来的蜜蜂,满满的都是香甜;而回忆培英则是校园内那钟楼上熠熠生辉的“信、望、爱”校训,鞭笞着我前行。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不知不觉从培英中学毕业已经7年了。我是从培英实验初中开始就读培英学校,算上初中则在培英学习了6年,感情更为深厚。在我的荷尔蒙发育最旺盛的青春时代都是在培英度过的,难怪乎在看了诸如《致青春》《匆匆那年》《那些年》后,我做起属于我的青春美梦时,梦中出现的那条校道、那些建筑、那片草地、那个扶手梯都是那么的熟悉,原来那就是培英的校园啊!

并不是每个人的青春都会上演足以搬上大荧幕的剧情,但每个人的青春都值得怀念。我的也不例外。培英的这6年,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人和事太多太多,总结起来就是两部分:按部就班的学习中自我寻找乐趣以及丰富的校园生活中感触良多收获满满。

和中国其他所有学校一样,培英的学习生涯也是枯燥无味的。一遍遍的重复学习,一张张的卷子,三年高考五年模拟、新概念、李阳疯狂英语,导致我现今依然能记得王后雄和薛金星这两个名字但至今也不知道他们是谁,只是因为他们无数次频繁地出现在我那些要应付的本本上。幸运的是,由于我总能遇到良师指引(汉霞老师、张志敏老师、谢绍旺老师、谭歆老师、曾小娃老师等),加上我的小聪明,按部就班的学习后,我总能轻轻松松地拿到一个比较好的成绩,成为老师眼中的三好学生,同学学习的榜样以及其他家长口中的“别人家的孩子”。但我对这些并没有太多感觉,每次统考后的名次并没有把我从“学海无涯苦作舟”中解救出来。还好,我找到了我的学习乐趣所在,那就是学习语文。

对语文的喜爱是受到两任语文老师谭歆老师和张志敏老师的影响,他们共同为我打开了语文这扇奇妙精彩绝伦的大门。我甚至一度以为我以后会成为一名作家。那时候总是很期待语文课,期待老师对某篇文章深入浅出的分析,对某件时事新闻的独特看法,对某篇作文的起承转合的点评;期待老师会在语文课上念出我写的那些“为赋新词强说愁”的作文,因为这总能让我开心好一段时间;期待老师组织我们进行某个话题的讨论,然后大家在课堂上积极地发表我们的成熟或不成熟的见解。课堂外,让我乐此不疲的是和龙杰斌同学对对联,从古至今的绝妙对联我们都一起研究一起欣赏,然后互相出新对联给对方,绞尽脑汁地去对出工整而又有意义的下联。还有另外一个至今难忘的语文学习小伙伴便是谢诗琦同学,我心目中的大才女。她的博客一度是我的精神食粮,每一篇文章我都一字一句地去咀嚼。我们经常互相把自己写的日记或者其他作品交换着看,然后在上面留下点评,那些点评陪我度过了每一个无聊的晚自习。

虽然学习是那么的千篇一律,可培英的课余生活却是非常的丰富多彩。我们每年都有以运动会形式的让班集体荣誉感无限飙升的体育节,有能让你尽情展现各种文艺才能的艺术节,有足球、篮球、排球、羽毛球等的一系列的球类比赛,有充分展现动手能力实践能力的劳动节,还有各种各样的社团活动以及知识竞赛类的比赛。课余生活的丰富程度和一般的大学相比竟然不相伯仲。我自小就是一个喜欢积极参与集体活动,喜欢各种玩乐的人,因此这些丰富的课余生活对我来说简直就是天堂一样的存在。我总是积极地参加各类班级活动,和同学们玩在一起,总能收获各种各样的感动。

让我印象最深的一次是高二时候的排球赛和羽毛球赛。我是我们班羽毛球赛的男双选手以及排球赛的主力二传。当时我们班级表现神勇,羽毛球赛晋级半决赛,排球赛挺进8强。结果刚好两个比赛都在同一个下午进行,羽毛球半决赛打完接着就是排球8强战了。羽毛球半决赛我们的对手实力非常强劲(最后对手拿了冠军),我们打得异常辛苦,男单和女单都先后输了,到了男双的时候,如果再输就会被淘汰出局,因此负责后排攻击的我拼了命似的疯狂扣杀,可对方实力实在超出我们不少,所以最后还是很遗憾的败北。可是由于发力不当,疯狂地甩臂,我隐隐觉得我的右肩关节上有点拉伤,可是一想到接下来马上就是排球的8强赛,当时班级荣誉感爆发的我还是咬咬牙坚持上场比赛了。排球比赛开始后,一开始还算顺利,但当到了我发球时,我高举右手,弓着手,向前拍动排球,准备发一个漂亮的球的时候,我的右肩关节脱臼了,疼痛一下子占据了我的全身,同学们一下子围了过来,不知所措,可能刚刚的羽毛球赛失利加上现场的激动气氛,有好几个女生还哭了起来。男子汉大丈夫流血不流泪,于是我强忍着泪水。最后送往医院后在专业骨科医生的治疗下我脱臼的手臂重新接回了。虽然最后我们也输了排球比赛,但至今无法忘怀那天的汗水和泪水。

正如王菲的《致青春》里的歌词唱的那样“短暂的狂欢,以为一生绵延。漫长的告别,是青春盛宴。”今夜,梦回培英校园,嘴角微微上扬的那一瞬间,便回味了我的整个培英青春。(陈广龙,培英荣社学生,2008年高考以学校文科第一名的成绩考入中山大学)

3。廖海翔:感谢母校给我这么多机会

转眼已经毕业了近一个学期,再次回到这所历久而弥新的校园,感触颇为深切。想到几个月前我们还在这里,一边忙着做成山成海的试卷,一边偷着难得的空闲偶尔放纵一下,而后像是幡然醒悟般懊悔这段散漫;一边对高中生活的终结急切期待,一边又对即将到来的大学生活隐隐担忧;又爱又恨,有喜有忧,倒也发现其实高三生活原来是那样的充实。也是在高三,我们对学校的归属感和认同感不可避免地又上升了一个层次,对老师和同学的存在也心怀感激,在高考的独木桥前却没有孤军奋战的不安,尽管事实是我们都在为自己而战。

后来我报考了国防科学技术大学。通过严格的政审和体检后,我被这所“军中清华”录取了,但还只是录取。必须经历过两个月的严苛新训后,我们才有资格佩戴军衔,成为一名真正的中国人民解放军。我和其他人,在新训期间都曾无数次设想自己要撑不下去了,但是都没有。现在回想起来,还觉得当时的担忧十分可笑,而新训也不过是场艰难的心理考验和平凡的身体训练——平凡得不能再平凡了,队列训练和培英军训没有太多的出入,只是规范性和程序性要求更强一点,夹杂着一些简单的体能训练和理论学习。新训之后,带着蜕变的喜悦和自信,我在网络工程系兢兢业业地奋战了一个学期。这个专业正如其名,主要掌握计算机网络技术、系统技术和通信技术,涉及军用网络应用开发、管理安全、装备维护,对国家和军队的网络建设有着重要意义,也是我的志向所在。虽然第一个学期恰逢改革偶有小意外,靠着新训过后的自制力和拼劲,当然还有教员和科代表们的格外负责,我还是能在期末考里拿到几科年级第一,组织管理能力和体能水平也提升了不少。这一切都还只是开始,不过我似乎没有什么可担忧的了,因为培英的管理体制和这所大学人性化改革之后还是挺相似的,而且我适应了。

所以不难想象,去了大学之后,我对培英的敬佩和感激又上了几层。去了军校,才更体会到培英的“军事化管理”的“军”味和体贴。尽管培英没能让所有的学生都变得习惯于自律,习惯于勤奋,习惯于整洁,但她确实尽全力做到了最好,这也给我们留下了一笔珍贵的财富。而如果培英没有给我这么多机会,没有那些当军训学生代表、学生干部、各种上台演讲的经验,我也许还会是初中那个羞于台面的我,绝不会有现在的自信和从容,也绝不会有勇气报考军校。

感谢培英为我做的一切。(廖海翔,培英绿社学生,2014年高考以652分考入国防科学技术大学)

4。李聪:忆培英生活有感

睡梦几回醒几回,时光流逝不可追。

庭前黄叶飘飘落,赋予秋风几时回。

培英三载笑共泪,金秋九月是与非。

充耳款款满深情,绕梁谆谆尽教诲。

俯阅千古名家言,仰谈寰宇大事件。

纵姿操场健体魄,献技食堂呈美鲜。

艺术文化争绽放,劳动服务众人行。

师友拳拳赤子心,友师铮铮兄弟情。

奈何人间离别事,不问人心只问天。

暂邀功成名就日,定齐把盏笑当年。

“四海之内,白绿一家”,无论身处何地,白绿儿女情意相连。宁静以致远,当年的少年求取知识,滋养心气,成就积极人生。“爱我培英,爱我祖国”,白绿历程,白绿课程,白绿园林,成就白绿雄鹰。

信、望、爱,培英教育之魂。

培育英才,培英中学永恒的使命。

白绿精神,培英中学伫立于名校之林的独特品质。

一批接一批的培英英才,一批接一批的共和国建设者。培英中学,因培育了一批批培英人而永享无上光荣。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