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节小学英语学科教学行为方式
教学是由一系列的教学事件组成的连续的教学过程,在教学事件中,学生经历的学习过程包括知识认知过程、能力培养过程和情意养成过程。根据学生心理和学习过程的不同,可以组织开展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互动性及促进能动性学习能力培养的教学活动,通过实施高效能的教学行为方式促进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
一、英语学科的主动、互动、能动的含义
基础教育阶段的小学英语教学倡导体验、实践、参与、合作与交流的学习方式,在教学过程中,开展以培养学生主动学习、互动交流和能动学习的教学活动,可以使语言学习的过程成为学生主动思维、大胆实践、自主学习和形成学习能力的过程。
(一)小学英语学科主动的含义
1。广义的主动观
主动指不待外力推动而行动,是内在动力的外在的表现(源自《现代汉语词典》)。这里所阐述的“主动”,是指在课堂教学中,学生主动学习的学习方式。一般认为,能够主动组织和利用学习的物质和环境,对学习过程做到自我监控,对自己的学习结果进行自我的评价,并根据自己的情况进行进一步改善和强化,即为主动学习的特征。主动学习就是自觉积极采取各种措施使自己的学习达到最优化的过程,学生主动性地创造性地学习,是教育教学活动的中心。学生能够主动学习,是把握“知识—能力—情意,主动—互动—能动”课堂教学“六要素”的前提,学习的主动有效性越高,学习的过程也就越积极、主动,学生的学习效果、效率也就越好。
2。小学英语学科主动的含义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英语课程提倡采用既强调语言学习过程又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成效的语言教学途径和方法,鼓励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体验、实践、参与、探究和合作等方式,发现语言规律,逐步掌握语言知识和技能,不断调整情感态度,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发展自主学习能力。小学英语教学一级和二级的教学目标特别把“兴趣”放在重要的位置,并提出“在学习中乐于参与、积极合作、主动请教”。可以看出,英语教学要引导学生形成自己的学习策略,培养主动学习的精神,是教育教学活动的中心,是教育的基本方式和途径,是深化素质教育的本质要求。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依据“用英语做事情”的理解提倡学生进行“有目的的活动”,要求学生在课内外都“动”起来,而且应当自主地“动”起来。这是课程的目标,要想实现学生自主地用语言做事,就要关注学生的学习策略和行为养成习惯,主动学习是学习策略的表现方式之一,因此,小学英语教学要积极倡导新的学习方式和教学方式,强调学生用所学的英语做事情,在做事情的过程中发展语言能力、思维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广州市义务教育阶段学科学业质量评价标准英语(1~6年级)》的过程性目标要求中对培养学生主动学习有具体明确的要求,如:
例1
三年级上册学习策略目标
——选自《广州市义务教育阶段学科学业质量评价标准英语(1~6年级)》
表3。12。1
(二)小学英语学科互动的含义
1。广义的互动观
互动是一种最基本、最普遍的日常生活现象。互动首先是一个过程,是一个由自我互动、人际互动和社会互动三个阶段组成的过程。互动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的解释为:互动就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作用有积极的过程,也有消极的过程,过程的结果有积极的,也有消极的。我们追求的是积极的过程和积极的结果。因此,互动应该是一个使对象之间相互作用而产生,彼此发生积极的改变的过程。从微观方面来看,互动表现为“角色互动”。课堂教学的互动就是教师通过积极营造有利于学生学习的课堂氛围,使学生动起来,并主动参与教学活动。新课程强调,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的过程。互动是落实教学三维目标,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的有效学习方式之一。
2。小学英语学科互动的含义
义务教育阶段的英语课程要求教师应在教学中综合考虑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五个方面的课程目标,坚持以学生为本,面向全体学生,关注个体差异,优化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在小学英语二级关于情感、态度的目标表述中,提出学生要能“积极参与各种课堂学习活动”“在小组活动中能与其他同学积极配合和合作”;在二级关于学习策略的目标表述中,提出学生要能“积极与他人合作,共同完成学习任务”,这些都是在英语教学中对开展互动教学方式的体现。互动是新课程提倡的学习方法之一,是“六要素”教学方式中的重要因素。作为一种有效的学习方式,互动是指教学中,教师学生、环境之间发生的多项或多维的信息交流。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积极开展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以及师生与周边环境的互动活动,让学生真正地活动起来,主动参与英语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综合素养,即是落实“互动”教学要素的基本形式。《广州市义务教育阶段学科学业质量评价标准英语(1~6年级)》中即以“交流”为基本方式对小学一年级英语口语教学落实“互动”理念提出了基本要求,如:
例2
一年级上册教学目标例举
——选自《广州市义务教育阶段学科学业质量评价标准英语(1~6年级)》
表3。12。2
(三)小学英语学科能动的含义
1。广义的能动观
根据《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能动指自觉努力、积极活动的意思;根据“百度百科”的解释,指的是自觉主动,具有自主反向作用的意义。人的能动性与无机物、有机生命体、高等动物的能动性有别,称为主观能动性。其特点是通过思维与实践的结合,主动地、自觉地、有目的地、有计划地反作用于外部世界。对外界或内部的刺激或影响作出积极的、有选择的反应或回答。
在新课程改革中,为提高教学的有效性,以启发学生研究为主的能动性学习以其主体性、实践性、过程性、开放性及生成性的特点越来越多地体现在教材及课堂教学中。这里探讨的能动性学习,是个人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能够掌握、控制、支配、监督和评价,是由学生自主地发现问题、探索问题、获得结论的学习行为和认知趋向。是指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活动及精神状态,由感兴趣的问题引起,产生强烈的解决问题的动机,经过长期艰苦的努力,直至问题的解决,产生创造性成果,它体现了新课程倡导的探究性学习的理念。
2。小学英语学科能动的含义
课堂教学中“知识—能力—情意”的目标达成,需要运用“六要素”教学方式中的后三个要素“主动—互动—能动”,通过主动、互动和能动,让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才能达成教学目标。能动学习充分体现了现代教学方式的特征,是互动与主动学习的提升与升华,更加体现了对学生主体参与性的挖掘和主观能动性的培养,对于培养学生质疑、探索、探究、参与、体验的学习能力,推动教学教改工作,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深化素质教育工作具有根本的意义。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强调学习外语的过程是一个积极主动的过程,一个不断提高语言运用能力和人文素养的过程。课程强调学生的参与和体验,通过创设良好的语言环境和提供大量的语言实践机会,使学生通过观察、发现和归纳等方式,掌握语言的规律,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在英语学习中,学生能够掌握、控制、支配、监督和评价学习过程,自主地发现问题、探索问题、获得结论,正是能动学习的表现。教师要指导学生自我监控学习策略的使用情况和效果,并根据需要及时调整,以提高学生能动学习的能力,促进学生逐步形成符合个人学习风格和需要并能有效提高学习效率的英语学习策略。
例3体现培养学生能动学习能力的英语词汇活动:
活动过程:请学生在最近学过的单词中确定自己最喜欢的5个单词,用所选单词编写对话或故事,然后在小组内展示,小组成员商议出大家最喜欢的5个单词,与其他小组交换单词,各组再用交换来的新单词编写对话或故事,在全班展示。
设计目标:通过学生自己层层选择,运用单词帮助他们在自己感兴趣的交际活动中反复练习,达到复习应用单词的目的,培养学生对知识运用的自我掌控能力及自主探究能力,逐步提高能动学习的能力。
二、小学英语学科的主动、互动、能动行为的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