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中文

笔趣阁中文>“六要素”教学的理论与实践 > 第十五节 中小学体育学科教学行为方式(第1页)

第十五节 中小学体育学科教学行为方式(第1页)

第十五节中小学体育学科教学行为方式

中小学体育学科是一门以技能学习为主的科学,具有很强的直观性和体验性。其特点为身体直接参与活动;是思维活动和机体活动紧密的结合;是在反复的身体练习过程中,掌握体育的知识和技能,发展学生的身体机能和身体素质。体育教学行为方式研究则是以学校体育教学这一特定的教学活动为研究对象,在一定体育教学思想指导下,探讨体育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组织形式、教学手段等,并依据体育教学规律来指导体育教学行为实践,完善体育教学理论体系。在体育教学中“主动、互动、能动”的教学行为方式是《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核心部分,是全面落实学生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这四大目标的重要手段之一。所谓“主动”是强调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互动”是强调发挥学生的团队精神、“能动”是强调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根据这一指导思想,我们可以把《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1年版)》与体育教学法用图3。15。1表示:

图3。15。1

一、中小学体育学科的主动、互动、能动的含义

体育教学的实践证明,在体育教学中采用主动、互动、能动的教学形式,有利于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课内与课外开展活动。能真正体现和保证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励学生学习**,培养他们的能力,发展个性,有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下面分别来谈谈“主动、互动、能动”的含义。

(一)中小学体育学科主动的含义

体育主动教学一般认为是:体育教学动机是内在的自我激发的;教学内容是自己可选择的;教学方法是自己选择并能有效地加以利用的;课堂教学时间由自己管理与支配;对教学过程可以做到自我监控;能够主动组织和利用教学的物质与环境;对自己的教学结果进行自我的评价与总结,并根据自己的情况进行进一步改善,进一步强化。

(二)中小学体育学科互动的含义

传统的体育教学理论忽视了学生心理、生理、认知水平和在课堂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而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也不再适应现代教学要求。现代教学理论则重视学生的独立人格和学习的主动性,强调师生间的心理互动与沟通,重视师生之间、班级同学之间的良好人际关系。而现代教学模式则要求在体育教学方法和手段上进行改革。所谓“互动”社会学认为是人与人、人与群体、群体与群体之间,借助文字、语言、形体等符号进行的交互活动、交互影响。而体育学科中的“互动”则是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体育课堂来相互结合的动态交往过程。体育课中教师和学生的动作、姿势、表情或语言等都具有符号意义和互动作用,影响着课堂中师生角色扮演水平与课堂教学效果。当前对一堂体育课进行评价是以教学过程中师生互动状况作为载体进行的。课堂教学效果如何,关键看课堂中师生互动程度怎样,体现新的教学理念的程度怎样。课堂教学中“互动”的观点是“合作学习”的基本理念。

(三)中小学体育学科能动的含义

体育能动教学是指用体育科学理论来指导体育教学的创新。实施能动的体育教学方法其最突出的特点是智力思维积极参与动作的形成;用学生可以接受的体育科学理论指导运动实践从而可以使学生的身体素质、动作技能和理论知识互为促进,和谐发展,从更高一层次上提高学生运动实践的自觉性和科学性。因此,能动的教学过程不再是把现成的动作要领直接传授给学生,而是根据人的认识规律采用科学的教学程序来完成的教学过程。例如:在体操的后滚翻教学中,首先通过质疑,使学生初步建立和想象出转身这一动作概念与滚动原理之间的关系,然后再讲解团身的动作要领,后滚翻的主要动作难点及快速团身的常见错误就迎刃而解了,顺着这个思路进行动作练习,学生学习就主动了。所以,能动教学的实施程序可简单归纳为:教师提问—学生尝试—理论诱导—能动练习。

二、中小学体育学科的主动、互动、能动行为的设计

在体育教学中,师生之间、学生之间总是在通过这样或那样的方式在发生着交互作用,正是这种交互作用的过程中,体育课堂才具有了不一样的教学效果,不同类型的体育课堂文化才有了产生的根据,而体育教师和学生各自扮演的不同角色才具有了现实的意义。特别是在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强**学过程要激发教师的“主动、互动、能动”,这种认识更显必要。但是如何在体育教学中做到教师教学的主动、互动、能动呢?这里将从对影响教学“主动”性的因素、教学“互动、能动”性的原则、类型等方面的认识入手,来设计一些基本的教学模式。

(一)中小学体育学科的主动行为设计

体育教学主动行为作为教师教学能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不是先天就有的,而是随着自我意识的产生和发展,在长期的教学活动中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教师只有不断地学习与积累经验,才能针对学生学习的不同方面进行主动性的教育和培养。教师教学态度的改变不仅是学生行为优化的关键,也是教师行为优化和课堂教学行为整体优化的核心。

1。影响体育课堂教学主动行为的因素

(1)认知因素

教师教学主动行为的形成和改变的认知因素,一是指教学态度形成过程中参与行为知觉和行为理解的多种认知能力;二是指引起教学态度改变根本需要的认知失调与平衡。前者是教师教学行为态度形成的智力基础和基本保证;后者是教师教学行为态度形成之后,发生再变化的根本动力。

(2)情感因素

教师教学行为态度的形成和改变不仅有认知因素的参与,而且有情感因素的作用,二者无法截然分开的,认知总是伴随着一定的情感体验,情感体验的方向和强度强烈地影响着行为态度的形成和改变。教师情感因素包括教师情感的内化机制、价值倾向和动力倾向、教师情感的感染性与波动性等。

(3)观念因素

教师的教学行为态度与教师的观念也密切相关,教师的观念是教师教学行为态度形成和改变最主要、最重要的影响因素。观念因素是教师的主观体验和理性思维的共同产物。它分别以经验、理念、信仰等形式作用于教师的行为态度,制约或影响教学主动性的形成和改变。

(4)文化因素

教师教学主动行为的文化因素主要指,影响教师观念乃至其行为态度的传统文化思想和现代文化思想,它们以价值规范的形式对教师教学主动行为的态度取向予以引导和制约。传统文化教育思想对教师教学观念的影响根深蒂固,现代文化教育思想对教师教学观念的冲击也是紧锣密鼓。两种文化同时作用于教师,使得教师对它们的消化难以彻底,导致教师具体教学主动行为的态度倾向与教学理念不一致。

(5)角色因素

角色因素包括社会对教师的角色期待、教师角色的自我认同、教师的角色背景。从现实调查的情况来看,教育行政部门、校长和家长都盼望教师能教出高分数的学生,这种期望成为一种隐性的规范和压力。另外,由于课堂教学的任务具体而复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实际扮演的角色具体而多样,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做出相应的行为要求从而大大影响了教学的主动性。

(6)效率因素

效率因素是促使课堂教学行为持续更新和保持有效的催化剂。高效是课堂教学行为追求的目标之一,也是教师能否保持主动教学态度的根本。

(7)规范因素

影响教师教学主动行为还包含其规范因素。规范因素主要是包含了教师法规、教学的评价制度等,这些规范不仅影响师生之间的意义建构和理解,而且可能导致师生共同体的破裂,为此,将受到全体成员的排斥,给行为者造成一定的社会压力,从而影响教师教学的主动性。

2。中小学体育课堂教学主动行为的基本模式设计

教师如何在教学中变得主动,关键在自己。新课程改革强调实施主体性教育,首要的就是让教师的教学行为变得更为主动。因为只有教师的教学行为变得主动,学生的学习主动行为才会变得更加自觉。因此,确立教师的教学主动行为是促进教师教学行为转变的首要策略。具体做到:

(1)富有热情

教师课堂教学行为所透出的热情,是与学生对有效教学的知觉相联系的。热情是一个人行为的原初动力,教师主动表现出的热情不但可以感染学生,也使学生对教学产生同样的热情,从而激发相应的学习行为。

(2)充满教学实践智慧

作为体育教师要有丰富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教学中实践自己的智慧不仅有利于缓解紧张的师生氛围,也可以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享受快乐的时光。当学生用崇拜的眼光来认可教学行为时,教师的主动性也就会变得越来越高涨了。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