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中文

笔趣阁中文>“六要素”教学的理论与实践 > 第十五节 中小学体育学科教学行为方式(第2页)

第十五节 中小学体育学科教学行为方式(第2页)

(3)为自己提供成功的机会

成功一般会增强自我效能感。但如何让教师体验更多的教学成功,这就需要教师不断地钻研教材教法并精心考虑选用切合学生实际的教学方法。或者把长期的、困难的教学目标分解成具体的、近期的、简单的教学目标,从而取得良好的教学成果。当认识到自己有可以挖掘的教学潜力时,课堂教学主动的行为也就被调动起来了。

(4)提高课堂效率

就教师层面而言,影响课堂教学主动行为的效率性因素主要包括教师的教学技能和课堂管理两大方面。其中,教学技能又包括:调控技能、沟通技能、实践技能和演示技能。教师能否掌握和灵活运用这些技能,直接决定了课堂教学主动行为是有效还是无效,是低效还是高效。而课堂管理主要涉及教师对于课堂节奏的把握、课堂纪律的控制以及突发事件的处理等。教师在教学中能把这些方面运用自如,教学的主动性也会随之日渐高涨。

(5)建立教学反思发展组织

教学反思原本是个人行为,但个人行为的实施需要一定的措施加以推动和支持,况且,在当前的教师观念中,反思实践并不普遍,要倡导教师个人与教师集体的反思实践风尚,基础的推动尤为重要。当教师反思意识被激活以后,教师个人也具备了基本的反思能力时,教师的反思实践会困难重重,需要相应的帮助。教师反思发展组织的建立,就是为教师反思实践提供帮助的。它为教师反思提供的帮助具体体现为系列活动的组织安排:协助教师拟订反思计划;组织并协调专家与教师沟通;组织专题研讨;组织协同评课等。

(二)中小学体育学科的互动行为设计

体育教学互动行为是在面向全体学生的前提下,教师主动有效地引导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的全过程,从而实现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多极主体在知识、情感、人格、行为等方面多向、多层次的教学交往与互动。通过互动使学生在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四个学习领域全面发展。

1。中小学体育课堂教学互动行为的基本原则

(1)“教”动原则

“教”动原则是指在体育教学过程中以教师的教育为主导地位的原则。教师为了教好学生,应熟知自己的学生,熟知大纲教材,丰实教学目标,运用多样新颖的教学手段与方法,把主导原则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积极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掌握必要的体育知识、技术、技能的同时,使其个性得到发展,智能得到开发。

(2)“学”动原则

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把人类多种多样的需要,按其重要性归纳成五个层次,即: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尊重需要和成就需要。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起着启动、增强、维持和调节作用的主体动力系统,即学习需要、学习情感、学习自信或成就感。“需要”“情感”“自信”这三个主动学习的非智力要素,直接推动着学生主动开展学习活动,而这个主动活动要以教学目标为起点,以习惯形成中介,以个性发展为方向,不断地调节、强化。学生在明确教学目标的基础上再进行自觉学习、自觉练习、自我评价、自我管理,这样就真正地调动了学生的主动积极性,发挥了学生“学”的主体地位。

(3)“互动”原则

教学活动中,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的心理与行为的变化都会对对方的心理与行为产生一定的影响。这就是说,教师自身的认识水平高低,课堂中表现出的情绪好坏,必然会导致学生的学习情绪性。反之,学生学习和练习认真与否,课堂纪律是严谨还是涣散,同样也会影响教师的教学热情,这种现象在心理学和社会学理论中被称为“互动”现象。体育教学主要是在室外进行,与室内其他学科课相比,具有“开放性”的特点,容易受到多种因素的干扰,而且教师的讲解示范要求也比较高,还要组织、安排学生进行大量的身体练习。而学生在承受较大的心理负荷的同时,还需要克服生理的疲劳,因而师生之间的“信息互动”将更加明显。只有了解了上述特点,教师组织教学时才能有效地创造良好的课堂氛围,使师生间的信息沟通渠道畅通,发挥正常的“互动”效应。

(4)“合作”原则

体育教学中要倡导合作学习,让学生在与他人的合作中去完成对动作技术的学习、练习等任务。在互动式教学中,特别强调师生、生生合作学习,课堂中往往是组成一些小群体、小团体,通过合作、交流、互动、游戏来完成学习任务。因此,合作原则也是体育课堂实施互动式教学的一个重要原则。

(5)“信息平衡”原则

教师信息输出量与学生信息接收量相等与否是衡量一节课教师输出的信息是否合理的一个标准,也是评价教师业务水平的标志之一。课堂教学时间是一个定量,而体育教学又通过学生身体练习,身心共同参与来实现教学目标的,其练习密度和运动量都有科学合理的要求,同时受到教师的严格控制。课堂效率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接收信息量的多少。信息的输出与接收是相互制约的,在一定限度上,教师信息的输出量与学生的接收量成正比例关系,有效输出量多,接收量就多;反之,则接收量少。如果学生接收能力强,教师可以根据来自学生对信息的反馈,随时增加信息输出,反之,则要适当降低“信息频率”,过量的信息反而会降低信息接收的质量,导致课堂效率降低。体育教师在备课和授课中,必须科学合理地安排和及时调整自己的信息输出量。

2。中小学体育课堂教学互动行为的基本类型

在中小学体育课堂教学中,从互动主体的构成来看,一般分为两大类,即师生间的互动和学生间的互动。据此可以将体育课堂教学互动组成详细地分成五个基本类型。

(1)教师个体与学生个体的互动

教师个体与学生个体之间互动主要存在于体育课堂教学中的提问与应答、要求与练习、评价与反馈,以及个体的动作辅导、眼神的交流、肢体的直接接触等过程中。在这类互动过程中,教师会表露出对学生学习的期望、印象或成见,而学生则体验着归属、自尊、被评价等。这种互动对体育课堂的教学效果和学生自我概念的形成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2)教师个体与学生群体之间的互动

教师个体与学生群体之间的互动在体育课堂中占大部分的时间和内容。它主要发生在教师在上课过程中对教学内容的讲解、示范、学生的练习、师生之间的游戏、师生或生生的讨论等方面,它是学生通过体育课堂教学实现认知功能和情感功能的基本保证。

(3)学生个体与学生个体之间的互动

在体育课堂教学中,学生个体之间也会相互作用的。学生个体间的互动大多常见在动作的学习、练习、讨论、联系等方面。在练习过程中同伴通过相互交往,可以强化对学习内容的认识,并开拓自己的思路,还可以提高自身的语言表达能力与对语言的理解能力。从而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等精神,其作用不能等闲视之。

(4)学生个体与学生群体之间的互动

此部分的互动主要产生于学生个体与全班、班内大部分学生、小组其他同学之间的互动。既包括学生个体在全班进行发表意见、示范、点评他人发生的互动,又包括个体在小组内发表自己的意见或评价产生的互动。这种互动不但能增强学生自身的参与意识、提高自信心,还能规范集体学习与练习的规范要求,从而形成善于人际交往和组织群体的能力。

(5)学生群体与学生群体之间的互动

学生群体之间的互动主要是指组际或班际互动。例如小组或班级之间的相互展示、交流、竞争等。在体育课堂中适度地进行这样的互动有助于活跃课堂气氛,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集体参与意识、集体荣誉感以及学习兴趣的提高。另外,对一些难以理解的信息与问题也会通过此类平台得以理解与掌握。

3。中小学体育课堂教学互动行为的基本模式设计

把教学过程视为师生互动的过程,并通过这种互动实现教学目标,这是“六要素”教学模式改革的一个突破口。体育课堂教学互动行为的基本模式可以依据不同的指标来划分。从互动主体的心理与行为的相容性上,将其分为“合作性”互动、“对抗性”互动、“竞争—合作”互动、“自主启发式”互动、“多边式”互动五种基本模式,在这里介绍一下这五种基本模式的设计。

(1)“合作性”互动

“合作性”互动是指教师与学生个体之间、学生个体与学生个体之间、教师与学生群体之间、学生群体与群体之间彼此配合、相互协助时所产生的互动。互动双方要有共同的目标,以彼此认识接受,行为配合为基础形成的。

例1水平一(一年级)《各种方式的双脚跳》

老师:“我想请小朋友们想一想,你都能想出哪些小动物是双脚跳跃的?你又能模仿出这种小动物们的跳法吗?”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