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中文

笔趣阁中文>“六要素”教学的理论与实践 > 第十六节 中小学音乐学科教学行为方式(第3页)

第十六节 中小学音乐学科教学行为方式(第3页)

课堂上学生正在欣赏小提琴协奏曲《梁祝》中的“逼婚”片段,紧张、激昂的音乐充盈着音乐室,同学们正听得入神。忽然一位男孩子站起来说:“真讨厌!这个臭老头!”同学们都被吓了一跳,扭头侧目,有的还交头接耳起来……教师也特别着急,表情严肃地制止和批评那位“捣乱”的男孩,男孩有些慌乱、不知所措,同学们有的埋怨、有的茫然、还有的幸灾乐祸……

很明显,这一种处理方式把焦点引向了那位“破坏气氛”的男孩,教师不满意,男孩不安,同学们等待着教师对男孩的发落,师生、生生关系陷入了僵局……而课堂原本的重点——音乐欣赏却被无可奈何地忽略了。如果教师能马上用眼睛、表情和肢体语言示意同学们安静并继续关注音乐,那么“肇事”的学生可能会觉得不好意思或无趣,同学们也不再理会,良好的互动氛围依然保留,音乐仍是主角,弥漫在课堂的空气中。这种“无声”的处理方式巧妙地让“意外”成为不经意淡淡划过,“肇事者”由于教师的友善和信任,也会转为专注于课堂,从而保证课程教学的顺利进行。

例7女孩的钟磬音乐创意

有一次,同学们欣赏完一段钟磬音乐后,纷纷谈感想,忽然有一位性格比较内向的女生说:“我觉得像太空……”。引起同学们的哄堂大笑,教师及时用手势和眼神制止了他们,对那位已涨红了脸的女生说:“老师觉得你的想法很有创意,请再完整说说好吗?”女孩的头还是低着,不做声。教师走到女孩身边,拉着她的手说:“你的想象肯定很美,相信你愿意和我们一起分享。”女孩开口了,她想到了太空人在太空漫步的情形,她描绘着太空人身边闪亮的星星(高音区),太空人艰难的移步(低音区)……同学们情不自禁被吸引,也加入了谈论,课堂气氛变得活跃起来,女孩也变得自然而自信。

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既有“亲其师、信其道”的积极情感迁移,也有“恨其师、厌其道”的消极情感迁移。教师应避免在教学工作中对学生简单、粗暴,不尊重、不信任,教师友善、支持的态度,期望性、肯定性的语言,能树立学生进步的信心,建立和谐、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使学生对老师产生信赖感和亲切感,形成良好的互动关系,友好宽松的学习氛围,以及平等互惠的学校效果。

2。合作学习教学模式

具有良好的合作意识是对现代人心理品质的要求之一,具有良好的协作精神,可以营造一种和谐、共振的学习氛围,建立一种民主、互动的学习关系。合作学习在实践性突出的音乐教学中有着特别的意义,演唱、演奏、律动、游戏、创作、讨论、资料收集整理等都需要协同合作。“合作学习”能有效促进学生之间积极互动,有利于培养团结互助的协作精神。对培植学生的自主精神和能动态度有较大的帮助。

例8竖笛课上的小老师

在五年级《长在祖国的春天里》的竖笛合奏教学中,开发区一小樊老师采用了分组分层互助合作学习方式。主要分为两组,A组为难度稍大的旋律组,B组为难度较小的伴奏组。学生按各自的能力自觉主动到相应的组别去,但有几个吹奏得很不错的孩子却选择留在了B组。原来,这些留在B组的能力强的孩子是当小老师呢,他们有的在指挥,有的在示范,还有的在观察;发现有音准、节奏不对,按孔、吹奏方法不当的同学,还会耐心地帮助矫正。这边A组的同学也井然有序,他们还在轮流当指挥呢,除了要求吹奏熟练和准确,A组同学还在速度、力度、情绪等细节处理上一点儿也不马虎呢。

例9《四季歌》的合作表演

在初一音乐课堂上,教师提出游戏目标:演绎已学歌曲《四季歌》中的四种人物。同一小组的学生马上围起来热烈讨论,学生们的表情十分丰富,时而指手画脚在讲,时而专心凝神在听,时而拍手称好,时而摇头否定……甲组同学的任务是演绎“朋友”,他们商量完毕开始演。只见A同学坐在那边椅子上,似乎很不舒服。这边B同学在认真听老师(C同学)讲课。很快,下课了,B同学离开学校。在路上,忽然电闪雷鸣(D同学模仿),B同学跑了起来,他跑到了A同学家里,浑身湿透,却拿出课本要为A同学补习。这时,歌声响起:“喜爱春天的人儿是……”(C,D同学唱)课室里马上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俗话说得好:“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合作学习”让每个组员都有机会和责任参与表现,相互支持,共同承担,得到锻炼。一般建议以3~5人为一个小组,人少了,势单力薄,形成不了合力;人多了,部分组员会产生依赖心理,能力得不到培养,也增加组长的管理难度。

合作学习要求小组成员共同完成某一设定目标,如演唱、演奏、游戏、讨论、创作、资料收集整理等等。教师是目标的设定者,应对目标解决的可操作性进行通盘考虑,重视为学生提供小组讨论交流和研究问题的机会,适当为学生提供解决问题的线索。学生是交流、解决问题的主体,强调自主探索与合作解决。

实施合作学习,能增强学生学习的信心,增加学生的信息交流量,拓展学生思维的深度与广度,同时也锻炼个人能力;而通力协作、群体决策不仅能促进知识技能的学习,也有利于培养团结互助的协作精神。

(三)中小学音乐学科的能动行为的设计

马克思指出:“人类的特征恰恰就是自由自觉的活动。”在人的活动过程中,人始终是作为主体而存在,环境的影响,归根到底只有通过人的主体活动才能发生作用。因此,发展学生的主体性,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可以使学生获得主动发展,增强能动性。中小学音乐学科的能动学习最常见的是体验探究教学模式。

古语有云:先行而后知,体验有“亲身经历”的注释,是音乐学习的重要手段。“精讲多练”是音乐体验的重要原则。探究在新课程学习中有着独特的不可替代的价值。它可以丰富学生的体验,增进独立思考的能力,培养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

例10非洲音乐灵感之旅

非洲是一块神奇的土地,非洲音乐粗犷、奔放。在七年级《非洲的灵感》一课中,教师采用了体验探究的教学模式带领学生开启了“非洲音乐灵感之旅”。首先,带有非洲鼓点风格的“激励鼓点”的亮相吊起了学生的胃口,贯穿学习全过程的“激励鼓点”。对教学重点——非洲鼓乐的学习起到积极的引导作用;接下来,在巩固、模仿演唱已学非洲民歌《咿唷嘞啦》的过程中,学生归纳出了非洲歌曲的一般特点:多为一领众和的传统呼应歌形式,一般为多声部音乐,曲调简单朴素。然后,教师用康加鼓为学生的演唱伴奏,两种不同风格的伴奏鼓点让学生敏锐地捕捉到“非洲风”,再通过对电影《我是谁》中非洲音乐片断的欣赏,对几段“非洲鼓乐”鼓点的记忆和节奏中,学生基本找到了非洲鼓乐的特点:节奏强烈奔放,鼓点变化丰富,有多种多样的持鼓和击鼓方法。在最后的“斗鼓”游戏中,学生已经可以像模像样地创编出一小段非洲鼓点了。

例10中的“灵感之旅”有两层含义:一为探寻非洲音乐的灵感——演唱和鼓乐的特点,二为开启学生的音乐灵感——通过感受和体验进行表现和创作。非洲音乐“灵感之旅”,让学生通过自主的探究和体验,感受和探索非洲音乐及其相关文化,体验浓郁的非洲民族民间音乐的风格,进一步激发内心敏锐的音乐触觉。

例11芬芳的“茉莉花”

在执教高一“音乐鉴赏”《茉莉花的芬芳》时,教师从脍炙人口的江苏小调《茉莉花》着手,从《茉莉花》的“芬芳”着眼,沿着《茉莉花》的历史足迹,带领着学生从简单的小调中探寻简单背后的深远意义和丰厚的情感:

1。“芬芳”的意义:“茉莉花的芬芳”包含两层含义:一为小调《茉莉花》自身蕴含的芬芳——旋律优美、曲调委婉、情感细腻;二为《茉莉花》在流传过程弥漫的芬芳——呈现出多姿的形象和迷人的风采。

2。“历史”的意义:透过历史中的《茉莉花》——中国南北小调《茉莉花》,歌剧《图兰朵》的《茉莉花》,不同历史时期、在各种重大场合中出现的《茉莉花》,了解《茉莉花》在国内外舞台上所产生的影响和地位。

3。“文化”的意义:在学习的过程始终紧扣音乐文化主线——音乐是文化传播与交流的重要形式,并在传播与交流的过程中得到融合和发展,“稳定性”和“变异性”是音乐在传播过程中的重要特点。

《茉莉花》是一首具有世界影响力的、脍炙人口的中国民歌小调,为帮助学生更直观地体验音乐,更深入地探究音乐,教师在课件版面设计,颜色搭配,音视频资料的选取,呈现的方式等方面,都力求予人以清新典雅的感觉,与“茉莉花”幽雅清香的风格相一致。教学中师生边听、边唱、边想、边议,通过巧妙的设问、别具匠心的选曲,引导学生从对比中进行感受和体验,启发学生积极思考和有效探究,透过《茉莉花》的小窗口,使学生加深对中国音乐文化丰富内涵的理解,在不着痕迹中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操。

体验探究教学模式应重视在音乐实践中体验,在音乐体验中探究。在探究过程中,教师应当密切跟踪,根据需要给予必要的指导和帮助。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