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心理危机与应对
——在暴风雨中的自我成长
满怀着憧憬,我走进大学,梦想着聆听名家大师的演讲,梦想着在青青草地上暖暖地晒太阳,梦想着漫步在幽静的小湖边,梦想着和许多朋友探讨人生、交流情感……而一进入校园,我面对的是枯燥的军训和严厉的辅导员,脑海中种种浪漫的想法渐渐淡去。不容我有半点儿迟疑,一个巨大的旋涡把我卷进来,大学生活开始了。这是我的大学生活吗?平凡而普通的日子,宿舍—食堂—教室三点一线。可是,学习气氛跟高中差远了,我觉得自己一直都是一个不错的学生,以前成绩一直在中上,不知为什么,现在总感觉应该学习,就是没有动力。就连友情也变得虚假了,宿舍同学在一起聊天,也仅限于无关紧要的闲言碎语,缺少共同的兴趣与话题,大家彼此客套,而心却早被锁上了。学习困惑、交友烦恼、选择冲突……一系列问题全部摆在面前,让我束手无策,以前只知道考大学,可上了大学后,目标却没了,“郁闷”成了我们的口头禅。现在,很多事情都让我高兴不起来。我就这样浑浑噩噩地过了一个学期,觉得很难受,觉得这样的人生很没意义,真不知道怎么办。
这是小方大一时的一篇日记,从中我们或许可以找到自己的影子。事实上,危机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样神秘和遥不可及,它就在我们身边,甚至正存在于我们的内心。你是否因为一次失恋而一蹶不振?是否因为一次考试失利而颓废消沉?实际上,没有人可以和危机绝缘,任何心理素质健全、受过良好心理训练的人都不可能终身免于危机的困扰。但差别在于,大多数人通过自我调节或专业帮助,能够顺利度过危机获得成长,而有的人却在危机中陷入困境甚至做出自杀、杀人等极端行为,走上不归路。
一、心理危机概述
心理危机是指个体在面临突然或重大生活事件时,认为凭借自身能力和资源无法解决问题时产生的一种心理严重失衡状态。造成心理危机的事件通常是当事人不能实现或没有预想到的,具有极大的意外性,因而极易造成强烈的心理冲击,甚至产生极端的应激反应。心理危机带有很强的主观性,其本质是当事主体对所发生事件的一种主观感受状态,也就是说,面对同一突然或重大生活事件,不同的主体由于认知水平、情感特点、心理承受能力等方面的不同,可能产生不同的心理应激反应,有的出现危机,有的只是产生一般性的情绪波动。
心理危机具有以下特征。
一是,躯体明显不适。有一系列的病态反应,如睡眠紊乱、头晕头痛、肌酸无力、食欲减退、胃肠不适等,亚健康状态明显。
二是,情绪反应不良。当事人往往具有持续性且明显不正常的情绪反应,如心情剧烈紧张,情绪极度低落或高度焦虑;情感淡漠或麻木,内心往往伴随着恐惧、愤怒、罪恶、烦恼、羞愧感等。
三是,认知能力下降。在心理严重失衡状态下,当事人记忆力、知觉力下降,反应迟钝,常常不能集中注意力,认知、思考、推理和判断问题表现出一定困难。
四是,日常行为改变。当事人的日常行为表现出一定程度的反常变化,如原有的兴趣明显丧失、既往的习惯大大改变、人际交往显著退缩、原来的作息规律被打破等。
危机来临时,人们可能用以下方式作出反应。第一种情况是,面对心理危机,能够意识到自己遇到了严重的问题,明白此时此刻要冷静下来,通过自身努力和寻求外界帮助等措施来应付危机。第二种情况是,由于自己的情感特点和行为习惯,最终虽然能够侥幸度过危机,但并没有从认知的角度解决问题,即并没有认清危机发生的原因和自己应采取的态度与应对措施,危机的阴影还笼罩在心头。在以后的生活中,危机的不良后果还会不时地表现出来。第三种情况是,对所发生的生活事件往往采取消极的认知状态,即认为无力应对眼前的困难,此时,如果外界没有及时、适当地干预,或者受到进一步的负面刺激,危机则可能会进一步加深,导致采取非正常的手段来解决问题,很多心理危机后的自杀或暴力犯罪就是这样产生的。可见,心理危机具有可转化性。一方面,心理危机具有危险性,因为它导致人的心理处于严重失衡状态,如果没有得到有效控制或干预,危机会进一步加深;另一方面,心理危机也是一种机会,因为它带来的压力、痛苦会促使当事人调动一切内外资源,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与措施,通过危机的发生与解决过程,得到心灵的历练和能力的提升。
二、大学生面临的心理危机
(一)心理危机的分类
1。境遇突变引发的心理危机
境遇性心理危机是指当出现罕见或超常事件,并且大学生个人无法预测和控制时出现的心理危机。交通意外、自然灾害、被绑架、被强奸、突发的疾病和死亡都可以导致境遇性心理危机。这种危机持续时间短,但变化剧烈,事发突然,给当事人带来极大的震动,从而引发剧烈的心理反应,如果处理不当,容易产生严重后果。
2。存在的困惑引发的心理危机
存在性心理危机指对于重要的人生问题思考或探寻不清而出现的内部冲突和焦虑。对精神世界有更多需求的大学生经常会思考一些关于人生的存生性问题,如人生的价值、生命的本质、自由、死亡等,但由于认知水平有限,有些人会陷入迷惘之中,这种存在性困惑往往会导致心理危机。存在性心理危机不易觉察,持续时间长,内心痛苦大,极易出现极端事件。
3。发展的忧虑引发的心理危机
发展性心理危机是大学生在追求个人发展的过程中,因个人的成长、发展期望与现实存在冲突而导致的心理危机,如入学适应、学习压力、现实目标、就业压力等。发展性危机表现不剧烈,进程缓慢,持续时间长。例如,刚步入大学,充满期望和理想,在经过一段时间的心理冲突后,会由好学上进变成厌学消沉,就如案例中的小方。但是发展性心理危机一旦成功化解,将有助于大学生朝着更加成熟的方向发展。
(二)大学生心理危机的特点
1。时代性
当代大学生的心理危机,反映了时代、社会对大学生的要求和压力,反映了个人对理想的追求,表现为理想与现实的冲突。大学生的心理危机与时代背景有着高度的相关。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贫富差距、就业困难等对现在的大学生产生了很大的压力,一旦应对不好,就很容易产生心理危机。
2。易发性
心理危机的产生是个体和外部条件共同作用的结果,大学生一般都在18~25岁,正处于青年初期。在这一时期,生理成熟,但心理发展处于由不成熟向成熟发展的过渡阶段,大学生的社会发展又滞后于心理发展,因此心理呈现出了积极与消极并存,自负与自卑并存的矛盾与冲突。任何一个小的问题,如果不能得到及时干预与化解,都可能引发严重的心理危机甚至导致悲剧性后果。
3。发展性
不同的发展阶段有不同的发展课题,人的发展即是完成发展课题的过程,人的成熟是由完成各发展阶段分配的课题而实现的。如果个体在完成发展课题时表现出改变原有角色困难、暂时无法适应发展课题要求等困难,则容易诱发心理危机。大学生中常见的人际交往困惑、失恋、适应不良、学习问题、就业压力等诱发的心理危机都体现了发展性的特点。
4。交互性
引起大学生心理危机的诱因不是单一的,而是多种因素交互作用导致的。任何心理危机的产生都是由内因和外因共同促使的。所谓内因,主要是指个体自身心理的不成熟、人格的不健康,而外因则主要指社会对大学生提出的一切发展性要求,如职业选择、恋爱等。
5。动力性
大学生心理危机与成长共生,如果没有“危机”,即使年龄与日俱增,心理发展也不会与时俱进,正是潜在的危机,促使个体积极关注自我,获得成长的力量。在某一点上,在成长的某一时刻,成长的力量与危机的力量共生,两种力量相互较量,此消彼长,在正常情况下,成长的力量是个体生命中永远向上的动力。
三、心理危机的应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