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工作体会文章的修改
工作体会文章,是指由领导者个人或一级组织署名,用于互通工作情况、交流做法体会或探讨有关问题的文稿,通常见诸党政机关内部刊物,也有一些发表在公开发行的报刊。其使用频次虽然不如文件、讲话稿那么高,但它们往往体现着决策者的思想智慧、领导艺术和实践经验,所以也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其中的优秀篇章,往往能引起上级重视、社会关注,并被他人借鉴利用。
工作体会文章有不同的写法。有的侧重叙事,介绍工作做法、成效,简要归纳体会或启示;有的侧重说理,亮出核心观点,以自己的工作实践和感悟进行印证;有的叙事、说理并重,夹叙夹议,虚实结合。无论哪种写法,都离不开对实际工作的深入思考和思想理念的提炼升华,既不能成为单纯的工作情况介绍,也不能成为抽象的理论文章。
工作体会文章的修改要把握好以下方面:
(一)看选题准不准。选题是起草前就应完成的,但有时由于考虑不周,也会出现失准的情况。这种文章的选题,应选择已经做了或者正在做的重点工作、已经解决或者正在解决的重大问题,包括上级某项重大决策部署是怎样落实的、某个难点热点问题是怎样解决的、某个新生事物是怎样扶植并发展壮大的,尤其是带有探索性、创造性的新思路、新实践、新突破、新经验,这样才会有价值、有意义。否则,就应调整角度,或者另选题目推翻重写。
(二)看材料的支撑力强不强。有理还须有据,有据才能有理。这个“据”,就是事实清楚、准确、充分,足以印证观点、说明问题。如果缺少事实的有力支撑,再深刻再精彩的体会也是空洞的、苍白的,文章就会显得虚多实少,说服力就会大打折扣。
(三)看主要观点精辟不精辟。谈体会离不开立观点。看一篇工作体会文章好不好,不仅要看工作做得怎么样,还要看观点提炼得怎么样,观点有高度、有深度、有创意,才能令人信服并受到启发。如果只是罗列几条空洞肤浅、毫无新意的所谓体会、启示,这样的体会文章就名不副实,毫无价值。
(四)看语言表达得当不得当。工作体会文章都是以第一人称来写的,是向读者表述自己的所历所为和所思所想,所以在语言表达上,一是要准确、鲜明,敢说真话实话,不含糊其词;二是要清新、自然、生动,力戒八股腔调。三是要把握分寸,不说大话、过头话,避免给人以自我显摆、哗众取宠的不良印象。
(五)看特色鲜明不鲜明。有特色的体会文章才会有可读性、有吸引力。要删除那些照抄照搬、人云亦云的东西,以自己独立思考和笔法技巧的运用,使主题立意、叙述角度、语言表达等都呈现一定的个性化色彩,以特色引人注目。
【例文四】
修改稿:
正稿:
一份没有答完的“考卷”——我市开展“三同四民”活动的启示与思考
中共××市市委书记:×××
为了巩固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成果,我们市委作出决定:从市县乡三级机关抽调5000名干部,组成216个工作组,分别驻点216个村,开展为期三个月的“三同四民”(即与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察民情、解民忧、帮民富、保民安)专项活动。三个月下来,取得出人意料的好效果,群众给予高度赞扬,新闻媒体作了大量宣传报道,省委领导也给予了充分肯定,认为这是贯彻党的群众路线的一次生动实践,值得各地市借鉴推广。
活动结束了,但我们的思考、探索没有结束。
一、“成绩单”带来的喜与忧
如果把这次活动比作一场考试的话,的确可以给高分。活动期间,各工作组认真贯彻落实市委部署要求,切实履行职责,为群众办了大量好事实事。据统计,共收集群众意见建议15346条,调处矛盾纠纷2757起,结对帮扶留守老人3709人、留守儿童2989人,为群众做好事9867件,落实帮扶资金6384万元,落实扶贫项目1084个。
更难得的是,通过这次活动,出现了三个方面的可喜变化:一是这些村组的面貌变了,群众的心齐了、气顺了,风气变好了。这些地方过去都是既贫穷又落后的地方,社会治安不好,邻里关系不睦,封建迷信、赌博、宗族活动盛行,被基层干部视为“钉子村”“老大难村”。通过工作组深入做工作,这些现象大为减少,正气上升,邪气下降。二是党群干群关系得到明显改善。过去这些地方干群关系十分紧张,村干部说话没人听,工作推不动,上级的工作部署很难贯彻下去,现在也得到了很大改变。尤其是驻村干部与群众打成一片,热心为他们排忧解难,使群众深受感动,发自内心说“共产党好”“干部好”。工作组离村时,村民们依依不舍,拿出自家的板栗、花生、红薯干等土特产,热情相送。三是下派的干部得到了锻炼提高。三个月的时间虽短,但工作组的同志了解了基层,熟悉了群众,经受了磨炼,增长了见识,拉近了与群众的感情距离,增长了做群众工作的本领,正如有的同志在“民情日记”中所写的“驻村三个月,胜读十年书”。
这些成绩的取得,得益于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开展,得益于各级党政组织高度重视、精心操作,也得益于各工作组同志们的共同努力。这次活动的成功也说明,只要我们忠实践行党的群众路线,真正做到心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权为民所用,就一定能融洽党群干群关系,赢得群众的信任和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