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复完,她又找了个萌萌的小猫鞠躬说“sorry”的表情包发过去。
今天的读书会主要是让新入门的硕士和博士熟悉一下同门。大家自我介绍完后,曹老师也没再长篇大论,只重点提醒季温时和两位博四的师兄师姐抓紧开题和写论文,随即大手一挥宣布散会。
结果反倒变成她等郭奕了。
历史系楼和中文系楼相隔不远,共享一个庭院。季温时找了个长椅坐下,长椅边成排的银杏树叶子都还绿着,阳光从浓密的绿荫中漏下几点光斑。等秋风一起,再下过几场雨,这些叶子就会逐渐变黄。等再冷一些,学校公众号的宣传图里就该出现银杏雨了。
季温时等得无聊,忍不住拿出手机来,漫无目的地滑了一圈APP,还是回到微信又点开陈焕的头像。
自打她说中午有约以后,他就没再回复。可能这会儿正在做菜拍视频吧。
陈焕的微信头像背景是黑色的,浓重夜色中隐约可见一团黄白色的毛团在奔跑,看起来像是哪天夜里下楼遛糖饼的时候随手拍的。
点开他的朋友圈,背景同样是黑色。朋友圈里干干净净——倒不是设置了什么三天可见,而是这人真不怎么发动态。几年间总共就两三条朋友圈,最近一条是三个月前,分享了个网店链接。
季温时好奇地点进去,是家名叫“农场小卖部”的店铺。店铺页面很简洁,只有一个名叫“丑苹果”的链接,连图片都没有。链接标题上写着“距苹果采摘期还剩一周”,商品还处于暂不可购买状态,但加购人数显示已经破万了。这是陈焕的网店吗?
她越发觉得看不透。他自称是美食博主,可“糖饼厨房”那个账号毫无流量,完全无法支撑他当全职博主,更别说他家那些颇有设计感的装修,专业的厨房,连糖饼大概都养不起。所以这个网店是他的副业?也不知是怎么经营的,人在海市,却卖着不知道哪里种的苹果。
这人看起来好像简单直接,像阵风似的闯进她的生活。可仔细探究起来,却又觉得他像山间溪流,看似清澈见底,鱼虾卵石悉数可见,可当真正伸手去探,才惊觉水下暗流汹涌,深不见底。
肩膀突然被拍了拍,季温时回头,郭奕正站在长椅后面,双手撑着椅背俯身看她。
“抱歉,等很久了吗?”
“没有,我也是刚坐下。郭奕哥想吃什么?”季温时收起手机。
郭奕想了想:“吃家乡菜吧。小时应该也很久没吃了?”
季温时点点头。海大南门后的巷子里就有一家地道的江城小炒菜馆,开了很多年,价格实惠,口味正宗,本科的时候她偶尔去吃。后来胃病日益严重,经不起重油重辣的折腾,就再没去过。
这家饭店名字很朴素,就叫“江城小炒”。掀开硬硬的塑料门帘,迎面是一个半包围结构的木柜台,经年累月都快看不出本色了。柜台后的架子上放着一些常见的饮料,什么旺妞牛奶,椰花椰汁,小牛酸酸乳之类的,还有几款价格不高的小瓶装白酒。柜架正对着门的转角处供着一尊财神像,神龛的红灯把柜台里坐着的老板映得红光满面,一看就像要发财的样子。
店里还没有用上扫码系统,全靠老板娘一个人点菜。两个江城人点家乡菜根本用不着菜单,熟门熟路地报了几个菜名,老板娘见是老乡,还送了两罐可乐。
菜很快上齐,辣椒炒肉,酸萝卜炒牛肚丝,热拌香干,芋头娃娃菜汤。
江城菜以猛火快炒出名,猪油烧得滚烫,调料撒得豪爽,锅铲叮叮当当在铁锅离迅速翻拌颠弄几个来回就装盘上桌,带着扑面而来的锅气。
季温时一直觉得自己不该是江城人。江城人的性子就像江城菜,炒得轰轰烈烈,吃得热热闹闹。但她是一盅温吞凝结的汤,冷冷清清,调羹扔进去都溅不起多大水花。
还没动筷子,老板娘又风风火火拎上来个迷你电饭煲,里面是冒尖的米饭。
这是店里的招牌特色,不单独卖,是只有点了辣椒炒肉的客人才能解锁的隐藏美味:肉汁拌饭。
一盘合格的辣椒炒肉,讲究既多也不多。讲究多是因为辣椒炒肉是考验一家江城菜是否正宗的终极试金石;但说它讲究不多,则是因为这道菜实在太家常,家家户户都有自己的做法,怎么做都对。但无论如何,一盘好吃的辣椒炒肉总得有三大要素:肉嫩,辣椒软而入味,碗底得汪一层酱汁混着肉汁的油汤,不能干干爽爽的。
肉汁拌饭,就是先把一盘辣椒炒肉吃到剩三分之一,辣椒多肉少,底下全是油汤的时候,一气把整盘菜扣进电饭煲里,拿盛饭的大勺搅拌均匀,直到每一粒米都被浸润成酱色。
季温时暑假以来一直遵医嘱严格清淡饮食,此刻在这烈火重油和新鲜辣椒激发的霸道香味中,口腔也被迫诚实地开始分泌唾液。
内心挣扎半晌,她还是给自己盛了一小碗肉汁拌饭。
酱色米粒裹着油光,黏黏糊糊的,入口是猪油特有的荤香。每一口饭都包裹着炒软的辣椒、咸香的豆豉,焦脆的油渣,偶尔还能捞到片漏网之肉。
香,实在是太香了。
两个久未归乡的人前半程几乎没空说话,筷子都没停过。最后还是郭奕先开口。
“在海市吃得还习惯吗?”
季温时点点头:“刚开始不太习惯,这么多年也慢慢适应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