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问‘暂时’是多久?是否有明确的时间表?”
台下响起了急促的、带着各种口音的英语提问声,场面一度有些混乱。
台上的叶濯缨,面对这突如其来的质疑浪潮,神色没有丝毫改变。他甚至没有等待现场安静下来,只是略微提高了音量,那清冷的声音便如同利剑般穿透了嘈杂:
“科学无国界,”他清晰地说道,这句话让现场的骚动稍微平息了一些,所有人都想听他的下文,“——但科学家有国籍,技术的发展和落地,有其特定的历史语境和战略需求。”
他并没有回避问题,而是选择直面。
“当前,新能源产业已成为全球主要经济体的战略竞争焦点。将阶段性关键技术优先应用于本土产业链,助力其完成转型升级,构筑坚实的产业壁垒,是基于国家发展利益的理性选择。”他的陈述客观得像在做一场学术报告,却蕴含着无可辩驳的力量,“这并非封闭,而是为了在未来的全球技术合作与竞争中,能够拥有更平等、更有分量的话语权。”
他看向那些提问的外国记者,目光坦然:“关于‘暂时’的期限,这取决于技术迭代的速度、全球产业格局的变化,以及更高层面的战略评估。没有固定时间表。”
他顿了顿,补充了最后一句,这句话后来被全球媒体反复解读:“我们相信,当中国的新能源产业凭借此技术建立起足够强大的全球竞争力时,技术的更广泛流动,将是水到渠成的事情。这,才是对全球碳中和事业最负责任、也最有效率的贡献。”
逻辑严密,立场坚定,无懈可击。
他用最平静的语气,宣布了一个最“强硬”的决定。没有慷慨激昂,没有民族主义的口号,只有基于现实利益的冷静判断和基于自身实力的强大自信。
这一刻,台下所有的中国面孔,无论是官员、学者、企业家还是记者,都感受到一股热血涌上心头,一种难以言喻的自豪感和安全感。他们明白,这不仅仅是叶濯缨个人的决定,这背后是国家意志与顶尖科技力量的完美结合。
而台下的外国面孔,则神色各异。有的面露沮丧,有的陷入沉思,有的则快速记录着,意识到一个全新的、由东方主导的能源技术秩序正在清晰浮现。技术壁垒以前也存在,但由一位世界顶级的科学家,在如此公开的场合,以如此直白和自信的方式宣告,这是第一次。
随后,是简短的签约仪式。叶濯缨代表清华大学和他个人的实验室,与曾总、王总分别在授权协议上签字。没有冗长的讲话,只有交换文件、握手。三只手的这次紧握,被无数镜头定格,成为了中国新能源发展史上最具象征意义的画面之一——顶尖智慧与最强产业的历史性联手。
发布会结束后,叶濯缨在工作人员护送下迅速离开,没有接受任何即兴采访。但他留下的震动,才刚刚开始发酵。
国内舆论彻底沸腾。各大媒体头版头条被“叶濯缨宣布固态电池技术授权宁德时代、比亚迪”、“暂不授权海外,彰显科技自立决心”等标题占据。社交媒体上,相关话题阅读量瞬间突破数十亿,叶濯缨的声望被推向了新的顶峰,被誉为“国士无双”。
资本市场反应剧烈。宁德时代、比亚迪及其核心供应链股票开盘即封死涨停,带动整个新能源板块乃至A股大盘强势上扬。而与之相对,海外主要的电池厂商和传统车企股价应声大跌。
国际舆论一片哗然。
《华尔街日报》:「中国用固态电池技术划下‘红线’。」
《金融时报》:「叶濯缨的决定标志着全球技术民族主义进入新阶段。」
路透社:「全球汽车制造商面临‘电池断供’恐慌。」
日经新闻:「日本、韩国电池厂商陷入‘绝望性技术差距’。」
各国政府与行业协会紧急发声。欧美日韩等国纷纷表示“严重关切”,呼吁“技术开放的全球市场”,并宣布将加大对其本土固态电池研发的投入,但明眼人都看得出,这其中的追赶难度何其巨大。
产业界暗流汹涌。无法获得授权的国际车企和电池厂,开始千方百计地试图通过其他渠道与叶濯缨团队或宁德时代、比亚迪接触,寻求任何可能的合作、技术交换或许可证发放,姿态前所未有地放低。
一场发布会,一次授权宣告,清晰地划分了赛道,重塑了格局。叶濯缨,这个刚刚28岁的年轻人,不仅用他的智慧推动了科学的前沿,更用他冷静而果断的抉择,将中国的新能源产业,稳稳地送上了通往未来霸主地位的快车道。
!
他站在清华的报告厅里,平静地说出那个决定时,仿佛只是完成了一道复杂的证明题。但他证明的,不仅仅是技术的可行性,更是一个古老文明在新时代,凭借智慧与决心,重新拿回发展主动权的历史必然。
窗外,阳光正好。属于中国的“固态电池时代”,在万众瞩目与世界的复杂目光中,正式开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