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三日后,抄家的圣旨正式下达。
荣国府门口,锦衣卫和内务府的官员列队而立,神色冷峻。传旨的李公公展开明黄色的圣旨,声音尖利得像刮过铁器,在清晨的寂静中格外刺耳:
“奉天承运皇帝,诏曰:已故贾门秦氏可卿丧礼僭用王侯仪仗,紊乱朝纲,宁国公府三等威烈将军贾珍即日褫爵,刺配沧州;荣国公府一等将军贾赦,勾结罪臣贾雨村,贪赃枉法,包庇奸邪,即日褫爵,判流放崖州;荣国府上下,连带失察获罪,即日,褫夺府中所有成年男丁爵位。荣宁两府之宅第田产尽数抄没!念皇太后亲赐贾砚荣国公世子头衔,特予保留,以全皇家恩典。限三日内搬离府宅,不得延误!钦此!”
“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贾琏声应道。
他的声音平稳,没有一丝波澜,可只有他自己知道,胸腔里的那颗心,正被无尽的寒意包裹。
李公公收起圣旨后,对着贾琏道:“二爷,咱家都要奉旨行事,还请你尽快收拾妥当,三日内搬离。不得延误。”
“臣遵旨。”贾琏缓缓道。
抄家的官员开始清点府中的财物,从荣庆堂到各个院落,从金银珠宝到古玩字画,一一登记在册。
下人们则忙着打包私人物品,每个人都有条不紊——林之孝早已安排好了一切,确保每个人的物品都能妥善打包,不遗漏一件。
凤姐抱着贾砚,站在西跨院的门口,看着下人们打包行李,眼里虽有不舍,却依旧带着往日的坚韧。
平儿跟在她身边,手里提着一个精致的包袱,里面装着贾砚的衣物和常用的物件,还有凤姐的一些首饰和衣物。
“奶奶,都收拾好了。”平儿轻声道,“老祖宗的遗物也都妥善打包了,还有您最爱的那支赤金步摇,我也放好了。”
凤姐点点头,目光落在院中的石榴树上。这棵石榴树是她刚嫁进荣国府时亲手种下的,如今已经枝繁叶茂,每年都能结出满树的石榴。可如今,她却要离开这里,离开这座承载了她所有青春与回忆的宅第。
“平儿,你说,咱们还能再回来吗?”凤姐轻声问道,声音里带着几分迷茫。
平儿握住她的手,坚定地说道:“奶奶,会的!二爷那么有本事,咱们等将来有机会,咱们一定能再回来!”
凤姐看着平儿坚定的眼神,心里渐渐安定下来。她知道,平儿说得对,只要贾琏在,只要一家人在一起,就没有什么困难是克服不了的。
贾琏走进西跨院,看到凤姐和贾砚,脸上露出一丝温柔的笑容:“凤儿,都收拾好了吗?咱们该走了。”
凤姐点点头,抱着贾砚走到他身边:“都收拾好了,随时可以走。”
贾琏接过贾砚,小家伙睡得正香,小眉头微微皱着,像个小大人。他低头在贾砚的额头上轻轻吻了一下,然后对凤姐和平儿道:“走吧,林管家已经在门口备好了马车,工人们也都准备好了,咱们这就去码头。”
一家人走出西跨院,沿着熟悉的抄手游廊向外走。沿途的景象让人心酸——抄家的官员还在清点财物,下人们忙着打包,曾经繁华的荣国府,如今却一片狼藉。贾政、王夫人、邢夫人等人也早已收拾妥当,站在门口等着。
邢夫人看到贾琏,眼里满是愧疚:“琏儿,都是……都是你父亲不好,连累了咱们全家。”
贾琏摇摇头,语气平静:“大太太,事已至此,再多说也无益。咱们现在最重要的是尽快离开京城。”
贾政也叹了口气:“琏儿说得对,是该走了。京城已经不是咱们的容身之地。”
众人不再多说,在贾琏的带领下,走出荣国府的大门。
贾政向来送别的几个义田族长和义学书院的山长嘱咐,让他们好生监督贾宝玉在义学书院的读书功课。
义田族长和义学书院的山长一起躬身,请贾政放心。
门口的七驾马车早已等候在那里,贾琏点点头,示意大家上车。贾政、王夫人、邢夫人等人先上了一辆马车,凤姐、平儿和奶妈抱着贾砚,在贾琏的搀扶下上了另一辆马车,向泉州而去。
沿途的百姓纷纷驻足观望,有人议论纷纷,有人摇头叹息,还有人对着贾琏拱手致意——贾家在京城经营多年,虽算不上人人称颂,但贾琏创办义田义学、善待工人的事迹,早已传遍了京城,不少百姓都感念他的仁厚。
“那不是荣国公贾琏吗?怎么就这样搬走了?”
“听说被抄家了,真是可惜啊,这么好的一个人……”
“是啊,他给我们低价卖粮食,还让穷苦人有活干,这样的好人,怎么就落得如此下场?”
听着百姓们的议论,贾琏的心里五味杂陈。
他不在乎旁人的看法,只在乎家人的安危,只在乎未来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