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来源:国家信息中心。
(3)我国国内数字社会发展的情况:政府数字治理稳步推进,居民生活数字化转变迅速
2017年中国信息社会指数(ISI)达到0。4749,同比增长4。61%,处于从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的加速转型期。较之上年,全国信息社会发展有所加快,信息社会指数同比增速提高0。32个百分点。2007—2017年年均增长率为8。35%,随着中国信息社会发展速度的加快,整体上进入信息社会初级阶段。从信息社会发展的四个重点领域看,2017年全国信息经济、网络社会、在线政府、数字生活指数分别为0。4112、0。4250、0。6071、0。5443,其中,在线政府领域发展最快,同比增长10。5%。(图12-4)[9]
图12-4信息(数字)社会四大领域发展情况(2007-2017)
资料来源:国家信息中心。
从图12-4可以看出,最近10年,我国居民的数字生活指数从2007年至2016年保持了较高的增长速度,但2016年至2017年增速放缓。在图12-1中,2016—2017移动互联网民增速也在趋缓。这表明数字社会发展的横向扩张已经进入平原期,需要新的创新和动能转换。
3。数字经济评价体系下的数字化发展
(1)数字经济评价体系对比
数字经济对数字中国建设、数字社会发展影响有多大?这个测算和评价体系问题,当前并没有统一的答案。如表12-4所示,当前麦肯锡、波士顿咨询、埃森哲等均采用了自己的方法对中国的数字经济进行了测算。中国信通院政策与经济研究所所长鲁春对这三家的中国数字经济发展测评体系进行了点评。他指出:“麦肯锡只测算了数字经济中互联网GDP的规模,没有测算融合部分的规模。波士顿测算了ICT直接贡献的规模,融合部分只考虑了电子商务中C2C的交易额,对于规模庞大的高端工业传感器、工业控制系统、关键工业软件等融合类数字产品和服务,没有纳入其中。埃森哲测算的是ICT直接贡献的规模,加上融合部分13个行业,得出我国2015年数字经济占GDP的12%。2017年,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国民经济统计数据,我们测算的是42个行业,数字经济占GDP比重在30%左右,应该是相对准确的。”[10]从表12-5的对比结果来看,我国的数字经济测算体系更符合我国数字中国建设和数字社会发展情况。
表12-4数字经济评价体系的四种方法
续表
(2)我国数字经济已经成产能升级关键引擎,向各行业广泛渗透
基于中国信息通信院的测评,当前我国数字经济发展有两个最为鲜明的特点。一是动能转换。数字经济高速发展,成为带动经济增长的核心动力。2017年我国数字经济总量达到27。2万亿元,同比名义增长超过20。3%,显著高于当年GDP增速,占GDP比重达到32。9%,同比提升2。6个百分点(图12-5)。
二是行业渗透差异较大。数字经济在各行业渗透程度不断加深。但我国各行业数字经济发展差异较大,服务业中数字经济占行业比重平均值为32。6%,工业中数字经济占行业比重平均值为17。2%,农业中数字经济占行业比重平均值为6。5%。呈现出三产高于二产、二产高于一产的特征(图12-6)。[11]
图12-5我国数字经济规模及占GDP比重
数据来源:中国信息通讯研究院。
图12-6数字经济在各行业渗透加深
数据来源: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
四、大数据、数字社会与未来治理
我国的数字化过程正在重塑当今的经济和社会,并将直接影响未来的走向。与此同时,数字化也正在改变人与人之间的互动方式和改变经济的结构和商业模式。我们应该怎样去理解数字与社会的交融交互?我国的数字社会治理模式又是怎样的呢?
1。数字与社会交互的三个层次
(1)微观层次的交互涉及三个方面。在微观层次上,是社会个体与数字社会的交互过程,主要包含三个方面。一是社交网络及社交媒体的交互。移动互联空间实现“无处不在的互联”后,社会个体是包裹在社交网络和社交媒体当中。所有的社会行为都直接或间接、有意或无意地受到社交网络及社交媒体的影响。二是个体对数字社会信息的接受与分析过程。社会个体对接受数据信息的处理能力的差异,与其所能获取的有效社会自由、未来发展预期和既得利益可能性密切相关。三是个体对数字信息的优化决策和反馈。这是个体在数字社会中对信息处理的最终环节,基于自身社交网络体系和处理信息能力,对社会信息作出反馈。
(2)中观层次交互主要是不同社会个体决策汇聚形成的社会集体行为的数字化反应。这是当前数字社会表现形态的重点。这需要复杂的方法来建模,汇总和处理大量的信息。当今前沿的大数据技术,应用也在这个层次——对社会集体行为的数字化预测。
(3)宏观层次上的数字与社会交互主要涉及均衡发展和社会公平,核心是创造更多变化。在数字与社会交互的微观与中观层次上,在数字社会的算法层次上的首要任务是寻求最优解——投入最少,获益最大。但在数字社会宏观层次上的数字交互要考虑的问题是防止社会的固化和止步不前,需要创造更多的变化。这与数字社会微观和中观层次的数字交互是对立统一的。例如,在不平等问题上,如果公共物品、公共数据和公共网络的获取是不平等的,就会加剧收入和财富的不平等。那么就需要结合经济、社会、文化、环境等各个方面的数据进行整合和均衡,以创造更多平等的机会。
因此,当我们讨论数字社会的时候,在数据问题上是要进行分层的。针对不同层次的数据问题,进行不同目的的分析。同时相应的系统设计、算法修正存在很大的差异。这为政府提供公共政策制定、深化机构改革等提供了更精准、高效和更有针对性的抓手。我国在基于数字社会的深化机构改革、推进治理模式发展方面已经走在了世界的前列。
2。我国已经形成基于人机交互的数字社会治理模式
我国的数字社会治理模式,抓住了数字社会的关键点——人机交互(Humaera,HCI)。人机交互是指人与计算机之间使用某种对话语言,以一定的交互方式,为完成确定任务的人与计算机之间的信息交换过程。[12]人机交互(HCI)侧重于计算机技术的设计和使用以及人(用户)和计算机之间的交互关系。人机交互是计算机科学、行为科学、设计、媒体传播等多研究领域交叉研究学科。我国在推进数字中国建设和进一步深化机构改革的过程中,已经形成了基于人机交互的数字社会治理模式。人机交互在技术层次上由三个主要特征组成:即用户,计算机及其交互或它们如何协同工作。人机交互控制主要考虑以下9个因素(表12-5):
表12-5人机交互的9个要素
从表12-5的人机交互的9个要素和核心设计要点看,这是以人为中心的数字化系统工程。好的人机交互设计无处不在但又难以刻意察觉,在无意识的过程中实现对人的自然化影响。当前我国的数字社会治理模式基本上涵盖了人机交互的各个要素。如图12-7所示,已经能够实现党和政府与社会之间数据流的实时动态交互。
图12-7基于人机交互的数字社会治理模型
五、数字社会的未来发展
数字社会的发展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诸多的挑战,如隐私、安全、消费者政策、竞争、创新、工作机会和技能发展等。若不能充分解决这些问题可能会导致经济效率低下、政策滞后、不平等加剧以及社会结构失衡、增长放缓等系列问题。
在数字时代,如何做到经济效益最大化和社会发展均衡化的有效政策组合是所有政府需要应对的挑战。要做到这一点,需要确保人人都能获得和参与数字经济的机会;需要最大限度地提高技术的发展能力;同时还要不断构建创新动能以实现生产力的可持续性、包容性增长。
1。要维持数字社会的竞争活力
要维持数字社会的竞争活力,一方面要有不断打破垄断市场的机制体制。数字时代是赢者通吃的时代,一家独大足以扼杀掉绝大部分初创企业。如何保证中小企业能够获得与大公司均等的资源竞争权利,考验着各国政府的魄力和执行力。另一方面,高速、易接入和低成本的互联网络是保证数字社会机会均等、保证竞争活力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例如能够及时顺利地获取数据是相对欠发达地区实现跃迁的前提。高速移动宽带对于贫困欠发达地区的进一步发展尤为重要。改善偏远和欠发达地区的数字连通性,还有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是促进欠发达地区中小企业数字化。这需要我国在数字领域制定针对性的政策。特别是宽带的普及、智能基础设施和物联网在提高中小企业产品附加值和服务收益方面起到越来越重要作用的今天,给予中小企业更加优惠的数字化政策,对激活社会竞争活力、推动数字社会均衡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2。制定和实施全面的数字社会战略
近十年来,我国在促进数字社会发展方面制定了大量的鼓励政策。但当前主要是集中在数字经济方面。如“十二五”规划中,将新一代信息技术列为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而“十三五”规划更是明确提出,形成新一代信息技术等五个产值规模10万亿元级的新支柱。李克强总理在2015年全国两会上作政府工作报告时,首次提出“互联网+”行动计划,在7月签批并由国务院印发《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并在2015年年底世界互联网大会上表示,中国正在实施“互联网+”行动计划,推进“数字中国”建设。而发改委也在2016年5月印发《“互联网+”人工智能三年行动实施方案》。
2017年3月,数字经济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而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就实施国家大数据战略第二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应审时度势、精心谋划、超前布局、力争主动,实施国家大数据战略,加快建设数字中国。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推动均衡发展的总体发展战略前提下,数字社会发展战略的问题逐步得到关注并最终提到了与数字经济同样重要的发展层次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