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块链能更大限度地保证产品真实性、提高消费者积极度。消费者通常无法获取产品如何创建和交付等细节信息。底层供应链对于最终消费者来说是不透明和隐藏的。消费者必须信任他们的产品而无法验证。通常情况下,消费者基本没有判别自己所购买产品长期质量或者其他产品特性的能力。例如,我们去麦当劳,看到不同的汉堡,很难分辨出哪个好哪个坏,大部分消费者会认为它没有什么区别。但是如果有关于汉堡所用牛肉区块链分布式账簿的记录,消费者就能够知道这个汉堡所用的牛肉之前的生产过程,例如食用牛是不是有过什么疾病等。区块链系统能追踪供应链中经历的起源和变革。它进一步使得产品的使用者对产品的供应和生产有更多的知情权和监督权,能确保产品更大程度的安全与可靠。
从以上区块链与市场应用的研究看出,其实区块链对市场的冲击主要体现在消除“中间机构”,减少点对点的交易成本。总体而言是通过产生更多的信任、更少的腐败、更少的费用、更快的流程、更好的接入、更精细和更少的产品和服务审查为消费者提供更好的服务。区块链的去中心化和分布式账簿系统允许消费者和生产者之间进行更有效的交易和互动。并且在对市场和产品进行精准记录、改进产品质量和提高服务方面,区块链有独特的优势。但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
5。区块链的市场化应用必须克服三大挑战:技术、制度和人力
一是交易时延技术瓶颈。依照现在的技术,在区块链(例如比特币)上执行第一笔交易,消费者首先需要下载整套现有区块链并在执行交易之前对其进行验证,这个过程可能需要几个小时或更长时间。这个交易过程技术是极其复杂的,对消费者而言,是非常不友好的,没有人愿意花几个小时去等待一次交易完成。二是制度问题。我国以及其他绝大部分国家在积极推广可控区块链应用的同时,对民间区块链项目,例如比特币等加密货币交易是保持着非常谨慎的态度的。三是人力问题。区块链的从业人才较缺乏,大量的问题还没有切实可行的方案。没有人才的积极推进和大力推广,区块链的市场化将没有有效的落地抓手。
三、制约区块链发展的核心问题
1。计算力依然是数字类技术发展的核心问题
(1)区块链是工业革命吗?是范式革命吗?有不少国内外权威人士认为这是一场工业革命级别的技术革命。我们对已经发生的1至4次工业革命进行了对比分析。
第一次工业革命和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主要是热力和电力的较量。随着集成电路、微型计算机和基于电子技术的自动化生产线的大力发展,第三次工业革命时期主要突出的是系统集成化力量。这个时期的工厂生产链条可以全球化配置,在控制核心的集成能力的前提下,基于全球的物流系统能使得生产的零部件成本最优化。在第三次工业革命系统集成化发展的基础上,随着第四次工业革命时期即时信息交互技术的发展,使得各集成化的数据链能够通过网络汇聚,从而对数据的处理能力“计算力”成为第四次工业革命时期的核心变量。机器人、基因技术、大数据、云计算、万物互联与物联网、机器学习与人工智能,这些新鲜词汇堆砌起来的各种第四次工业革命场景,是信息技术革命的重要特征,与计算力密切相关。
(2)计算力是数字时代发展的核心动力。对比第四次工业革命的核心力源和工业驱动力,区块链所依托的技术依然是计算力,属于数字驱动的工业模式之一,并没有与第四次工业革命的核心变量存在根本性的区别(表14-2)。但是基于区块链技术带来的对计算力需求的几何级数增长,对推动数字驱动型产业不断进行升级是可以明确预见的。但是区块链会对生产力带来多大的影响?形成多少创新?发展方向会走向何方?依然需要依靠自下而上的市场需求和各类社会生产主体去推动和碰撞。况且,区块链信息不可篡改性是建立在难以做到对区块链系统中超过51%的节点进行同时控制的基础上的。但随着计算力的发展,例如量子计算的突破,这一区块链的核心理论假设将不复存在。因此区块链的思想性会持续得到充实,但区块链当前所依托的技术仍然在不断演变中,站在未来的视角看,是一种过渡性的技术。
表14-2第1至4次工业革命与国家的核心力量
2。区块链去中心化的三元悖论
“去中心化”作为区块链的核心优势已在过去十年中被不断强调。但区块链技术发展至今,我们发现依然存在一个三元悖论(图14-2):去中心化的区块链设计中,立足于现有的计算能力限制,安全性、低成本、易用性三者只能兼顾其二。
在中本聪2008年的论文中就提出了使用分布式核算和存储,脱离中心化的硬件或管理机构,构建任意节点的权利和义务都是均等的架构。理想的区块链是需要系统中参与的计算节点共同维护的。这就会引发一个问题,在参与者计算力能力存在差异的情况下,如何保证区块低成本、高安全性和易用性?要解决这些问题一个比较可行的办法就是请服务商(中介)进行委托管理,或者直接使用区块链服务商的平台。因此,在区块链参与个体计算力不对等的情况下,区块链的去“中心化”会转变成“去中介化”的问题。而在国家层面上,政策落脚点是在区块链平台还是在区块链本身?例如区块链技术标准等,依然需要时间观察。
图14-2区块链去中心化存在的三元悖论
四、区块链对政府发展的影响
1。各国开始积极推动区块链项目
除中国外,至少有20余个国家的政府和组织开始推进区块链项目。涉及数量已超过100个。[2]这其中不仅仅是数字货币相关项目,更重要的是区块链项目在社会各方面的应用。可以肯定的是,当前国家推动的区块链项目远不止这些。为什么国家层面会对区块链项目如此感兴趣呢?因为区块链是面向决策的计算技术突破,将直接影响整个社会结构。
共识机制是构成区块链的核心,而共识不是针对机器的,而是针对人类的,这与以往的任何机制都不同。共识算法是决定区块链信息真伪的机制。通俗地讲,针对任何一笔交易,如果一定量的节点能达成共识,就认为整个关联网络也认为其是真实的信息。即在一个互不信任的市场中,要想使各节点达成一致的充分必要条件是每个节点出于对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考虑,都会自发、诚实地遵守协议中预先设定的规则,判断每一笔记录的真实性,最终将判断为真的记录记入区块链之中。[3]区块链最大的魅力在于可以通过机器计算而不是人的权威来建立信用机制。这也是各国政府开始积极推动区块链项目的重要原因,因为这种机制能取代人类迄今为止最复杂的组织体系——官僚系统组织结构的部分功能,甚至在理论上可以彻底颠覆已经积蓄发展数千年的中心化组织形态。与其被动等待改变,不如积极应对,这是当前各国政府积极推进区块链项目的直接动力。
2。官僚系统与区块链的功能相通但结构相反
提到官僚机制,对于普通大众而言大多带有负面的感情色彩,例如经常与低效率、违背人性等特点联系起来。然而到目前为止,官僚体系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织积累,是自然选择和演化发展出来的人类有效的组织方式。区块链的核心设计目的之一,就是用与之相反的结构来替代其主要的功能。
官僚系统和区块链本质上都是面向人的一种技术,用于管理、连结和驱动人的行为。现代社会是在官僚机制骨干支撑下运行的。官僚体制的运行主要是通过信息流动的软性和硬性控制进行的。世界历史上记载的第一批官员就是两河流域文明中的苏美尔“抄写员”,这些“官员”们负责在石板上记录和管理各种信息。据考古,这些早期刻录在石板上的信息包括贷款、债务、利息等。为什么苏美尔人必须记录贷款、债务和利息呢?这是维护社会对苏美尔城邦信任和进一步发展的重要方式。在个人声誉无法胜任城邦众多信用事件后,就需要有专人和组织来管理这些信息。因此,从最初的起源看,官僚机构不是一个慈善、合作或创新的组织,而是一个根据预定义的法律处理各种信息的“信息处理机器”。这和现在火热的区块链本质上是一致的。
官僚系统与区块链计算系统所执行的任务非常相似。一方面它们都是由规则定义并执行预定的规则。区块链是一种计算系统,按照预定的规则工作。因此,从理论上讲,区块链技术是存在取代官僚机制的可能性的。另一方面它们都是社会的信息处理机器。同时,它们都是信任机器。在这三点功能上区块链和管理系统是相通的。
区块链与官僚系统的结构完全相反,但两者可以相互嵌入和结合。存在一个误区,认为去中心化的区块链技术和传统官僚体系是水火不相容的。事实上去中心化作为传统官僚系统控制权力的一种手段,一直是普遍存在的。例如通过防止底层出现权力中心与上层抗衡,是保证上层权威在官僚体系中位置的重要运行原则。这也是各国政府当前积极推动区块链项目的重要原因。
首先区块链的信息处理和信用认定不依赖于人;其次智能合约可以使管理流程自动化,不需要中心化的管理机制。在具体的垂直类应用中,如医药食品监管以及某些社会信用机制方面,无论是运营成本还是运行效率都要比官僚体系更具有优势。因此有充足的理由相信,区块链对政府职能转换存在积极的意义。
3。区块链推动政府职能再造的三种方式
一是政府信息公开。澳大利亚政府制定的政府2。0指南中已经声称要尽最大可能披露政府数据,并采用区块链技术保证数据的可信度。[4]另外由于区块链技术是分布式账本,因此适合于政府信息的公开和共享。二是优化政府工作流程。特别是与民众生活和安全密切相关的政府职能,区块链技术能够提供更高效的系统解决方案。三是建立分布式的基层自治社区。通过智能合约体系能够更好地实现社区和基层自治,并建立共信机制。四是电子投票。投票是现代民主体系的重要基础,但当今最常见的纸质和传统电子投票系统存在两个主要问题:一方面要依靠监管官员的正直去履行选举程序。另一方面是中心化的电子投票机的安全漏洞可能导致选举操纵和欺诈。使用区块链可对这两大问题进行有效弥补。
从发展趋势看,区块链将会作为现代官僚体系的一种补充,在需要去中心化的官僚体系单元中作为管理工具的一种进行实施。
五、去中心化趋势下的四个问题
1。区块链的信用机制存在维度限制,还看不到颠覆传统权威的可能性
美国的印第安人博物馆中珍藏着早期美洲印第安人与漂洋过海来的欧洲人所签订的各种契约,但是这并没有能够阻止后来的疯狂杀戮。如果契约可以约束人性,那么人类的历史不会血流成河。人的信用行为不仅仅取决于过去,更取决于未来。区块链技术并没有算法能解决这个人性的问题。
图14-3个体违约风险系数公式
链式信用结构存在维度限制。图14-3是我们基于理性经济人假设提出的个体违约风险系数公式,其中个体违约风险系数不仅仅是取决于过去的历史信用交易记录,还有选择背叛带来的收益。如果获取的利益远大于违约受到的惩罚,那么选择违约的可能性就会很大。
图14-4是区块链信用机制约束下个人选择违约与否的决策图解。区块链的链式线**易记录只能降低违约的风险,但不能从根本上防止违约现象出现。换句话说,区块链是图14-4中X轴和Y轴所构成的平面。基于历史数据的信任机制无法保证未来是否违约。当背叛的**足够大的时候,区块链是不具备约束作用的。因此传统的权威机制在当代社会不可替代。
图14-4区块链信用机制约束下个人选择违约与否的决策图解
2。人类还没有理解数字化时代自身沦为“新矿产”的事实,未来大众较高等级的思维能力在“数字饲养”下存在退化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