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梁康:《意识的向度——以胡塞尔为轴心的现象学问题研究》,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倪梁康:《历史现象学与历史主义》,《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4期。
倪梁康:《赖耶缘起与意识发生——唯识学与现象学在纵—横意向性研究方面的比较与互补》,《世界哲学》2009年第4期。
倪梁康:《思考“自我”的两种方式——对胡塞尔1920年前后所撰三篇文字的重新解读》,《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5期。
倪梁康:《“自我”发生的三个阶段——对胡塞尔1920年前后所撰三篇文字的重新解读》,《哲学研究》2009年第11期。
倪梁康:《纵意向性:时间、发生、历史——胡塞尔对它们之间内在关联的理解》,《哲学分析》2010年第2期。
倪梁康:《纵横意向——关于胡塞尔一生从自然、逻辑之维到精神、历史之维的思想道路的再反思》,《现代哲学》2013年第4期。
倪梁康:《现象学的历史与发生向度——胡塞尔与狄尔泰的思想因缘》,《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5期。
倪梁康:《胡塞尔与海德格尔的历史问题——历史哲学的现象学—存在论向度》,《西南政法大学学报》2016年第1期。
钱捷:《超绝发生学原理(第一卷)》,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
王恒:《时间性:自身与他者——从胡塞尔、海德格尔到列维纳斯》,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8。
王庆丰:《德里达发生现象学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
王庆丰:《回问与发生现象学的方法》,《东岳论丛》2010年第8期。
王庆丰:《现象学的发生概念——从胡塞尔到德里达》,《江海学刊》2010年第5期。
汪文圣:《胡塞尔与海德格尔》,台北,远流出版事业股份有限公司,1995。
汪文圣:《现象学与科学哲学》,台北,五南图书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1。
《现象学在中国:胡塞尔〈逻辑研究〉发表一百周年国际会议》,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3。
张浩军:《论胡塞尔的“被动性”概念》,《世界哲学》2010年第1期。
张浩军:《知觉的主动性与主动综合——对胡塞尔判断发生学的一个考察》,《现代哲学》2010年第5期。
张廷国:《简析胡塞尔的“前谓词经验”理论》,《哲学研究》2004年第3期。
张祥龙:《朝向事情本身——现象学导论七讲》,北京,团结出版社,2003。
朱刚:《本原与延异——德里达对本原形而上学的解构》,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朱刚:《理念、历史与交互意向性——试论胡塞尔的历史现象学》,《哲学研究》2010年第12期。
《中国现象学与哲学评论》第1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5。
《中国现象学与哲学评论》第3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1。
《中国现象学与哲学评论》第4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1。
《中国现象学与哲学评论》第5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3。
《中国现象学与哲学评论》第6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
《中国现象学与哲学评论》第8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
《中国现象学与哲学评论》第9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7。
《中国现象学与哲学评论》第10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8。
《中国现象学与哲学评论》第11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0。
《中国现象学与哲学评论》第14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