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列维-布留尔:《原始思维》,丁由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
〔美〕罗伯特·索科拉夫斯基:《现象学导论》,高秉江、张建华译,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9。
〔英〕洛克:《人类理解论》,关文运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59。
〔法〕梅洛-庞蒂:《知觉现象学》,姜志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
〔法〕梅洛-庞蒂:《哲学赞词》,杨大春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
〔法〕梅洛-庞蒂:《行为的结构》,杨大春、张尧均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法〕梅洛-庞蒂:《可见的与不可见的》,罗国祥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8。
倪梁康:《面对实事本身——现象学经典文选》,北京,东方出版社,2001。
〔德〕芬克:《黑格尔〈精神现象学〉的现象学阐释》,贾红雨等译,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11。
〔法〕让-吕克·马里翁:《还原与给予:胡塞尔、海德格尔与现象学研究》,方向红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9。
〔法〕萨特:《存在与虚无》,陈宣良等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7。
〔法〕萨特:《自我的超越性——一种现象学描述初探》,杜小真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
〔美〕赫伯特·施皮格伯格:《现象学运动》,王炳文、张金言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5。
〔荷〕斯宾诺莎:《知性改进论:并论最足以指导人达到对事物的真知识的途径》,贺麟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6。
〔德〕叔本华:《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石冲白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
〔荷〕泰奥多·德布尔:《胡塞尔思想的发展》,李河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5。
〔德〕谢林:《先验唯心论体系》,梁志学、石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
〔英〕休谟:《人性论》,关文运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
〔古希腊〕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吴寿彭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59。
〔丹〕丹扎哈维:《胡塞尔现象学》,李忠伟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7。
四、中文研究文献
陈立胜:《自我与世界——以问题为中心的现象学运动研究》,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99。
陈伟:《作为意识发生法则的动机引发——兼论胡塞尔超越论现象学的非笛卡尔式道路》,《江海学刊》2013年第4期。
陈志远:《胡塞尔直观概念的起源——以意向性为线索的早期文本研究》,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9。
方向红:《生成与解构——德里达早期现象学批判疏论》,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
方向红:《静止的流动,间断的同一——基于胡塞尔时间手稿对意识之谜的辨析》,《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11年第6期。
方向红:《自我的本己性质及其发展阶段——一个来自胡塞尔时间现象学手稿的视角》,《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4期。
李婉莉:《胡塞尔的发生现象学及其对梅洛-庞蒂的启示》,《学术交流》2011年第11期。
李文堂:《真理之光——费希特与海德格尔论SEIN》,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8。
罗克汀:《现象学理论体系剖析——现象学横向研究》,广州,广州文化出版社,1990。
罗克汀:《从现象学到存在主义的演变——现象学纵向研究》,广州,广州文化出版社,1990。
栾林:《从静态现象学到发生现象学——理解胡塞尔现象学发展的一条线索》,《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6期。
马迎辉:《胡塞尔的双重意向性与〈观念〉》,《哲学研究》2011年第9期。
马迎辉:《意向与时间化——胡塞尔时间构造中的发生问题》,《学海》2012年第4期。
倪梁康:《胡塞尔现象学概念通释》,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9。
倪梁康:《现象学及其效应——胡塞尔与当代德国哲学》,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