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中文

笔趣阁中文>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体系历史与现状(上下册) > 附录(第3页)

附录(第3页)

一、“人—世界”和“主体—客体”两种在世结构的含义、区别与关系

1。两种在世结构的含义与区别

2。两种在世结构的关系

二、两种在世结构在中西哲学史上的表现

1。两种在世结构在西方哲学史上的表现

2。两种在世结构在中国哲学史上的表现

三、对于人与世界关系的具体回答

第二章精神发展的阶段

一、划分精神发展阶段的原则

1。海德格尔关于人与世界合一先于主客关系的观点为划分精神发展的阶段提供了理论依据

2。克罗齐关于精神发展阶段的划分

二、个人精神发展的阶段

1。原始的“天人合一”阶段

2。“主体—客体”关系阶段

3。高级的“天人合一”阶段

第三章两种超越:纵向超越与横向超越;两种目标:相同与相通

一、纵向超越与横向超越

1。纵向超越

2。横向超越

3。横向超越包括对理性认识的超越

4。由纵向超越到横向超越的转向

5。从有底论到无底论的转向

二、相同与相通

1。不相同而相通

2。中国的天人相通

3。相通的关键在于全宇宙的唯一性

4。时间上的不同的相通性

5。内在的体验与外在的认识

第四章两种超越的途径:思维与想象

一、想象不同于思维的特点

1。两种不同超越的目标决定两种不同的途径

2。对想象的现当代解释

二、从重思维转向重想象

1。重思维轻想象的传统观点

2。重想象的现当代转向突破了思维的极限和范围

三、想象的重要意义

1。想象使人回到现实

2。想象赋予“物”以意义

3。想象让隐蔽的东西得以敞亮而显示事物的意义

4。想象与科学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