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中文

笔趣阁中文>精准做事 > 爱因斯坦的镜子(第2页)

爱因斯坦的镜子(第2页)

上古时代,黄帝带领了六位随从到贝茨山见大傀,在半途上迷路了。他们巧遇一位放牛的牧童。

黄帝上前问道:“小孩,贝茨山要往哪个方向走,你知道吗?”

牧童说:“知道呀!”于是便指点他们路向。

黄帝又问:“你知道大傀住哪里吗?”

他说:“知道啊!”

黄帝吃了一惊,便随口问道:“看你年纪小小,好像什么事你都知道不少啊!”

接着又问道:“你知道如何治国平天下吗?”

那牧童说:“知道,就像我放牧的方法一样,只要把牛的劣性去除了,那一切就平定了呀!治天下不也是一样吗?”

黄帝听后,非常佩服:真是后生可畏,原以为他什么都不懂,却没想到这小孩从日常生活中得来的道理,就能理解治国平天下的方法。

知足常乐吗

可口可乐公司前任董事长保尔·奥斯汀曾这样说过:最糟糕的事就是一个高级主管对公司在市场上的成就沾沾自喜,尤其是公司处于最佳时期。任何时候,只要你一满足,就等于你在发出一条“停止前进”的命令。

这种危险有时表现得并不很明显,吃老本的人有时并没有意识到自己正在衰退。有许多聪明人在这方面栽跟头,他们认为自己的成绩是显而易见的,提升和奖赏都应该临到自己头上,这种自满情绪是很危险的。下边这个故事就说明了这一点。

在美国的一个大公司中,有两个人在争夺第一把交椅。一个是当时的第二号人物,一个是第四号人物。第二号人物当时业绩辉煌,他确信凭自己的成绩担任总裁毫无问题,没有必要去进行任何竞选活动。而此时那位本来处于劣势的第四号人物,除了积极工作外,还聘用了一位公共关系专家,到处活动、演讲,拜访公司下属的地区分部经理,和每个董事详谈,与董事长套近乎,谈话中的侧重并不放在以往的业绩上,而是极力描述如何开拓更美好的公司前景。渐渐地,他头上显露出总裁的光环,那位目瞪口呆的第二号人物最后愤而辞职。

任何时候,成绩只能说明过去,过分注重老本,用以往的成绩说话远没有用未来的工作计划说话更有分量。千万别沾沾自喜地吃老本。

知足常乐是指人们不能过分贪心,老是想着那些暂时还做不到的事情,这种不知享受现在的人永远不会得到快乐。但快乐不是永远停留的,世界是不停运动的。此刻的快乐也许就会成为下刻的悲哀。因为这个世界还有“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故事。人总是要向前看的,做任何事情都是这样。因此保持这种警觉是非常重要的。

某些时候要留有余地

当我们拿一根大棒子打狗的时候,你猜想会发生什么样的情况呢?

如果对面是一面篱笆墙,而且篱笆墙上还有一个洞,当你拿一根大棒子追着打狗时,也许,这条狗挨两下就钻洞过去,不再回头;如果对面是一面矮墙,当你拿大棒子追着打狗时,所谓“狗急跳墙”,它就跳过去了。但是,如果你把狗追到一个墙角下,前、左、右都是高墙,上面又是天花板,事实上狗已经无路可逃了,当你拿着棒子还要去追打的话,那它实在没有办法,只有“垂死挣扎”向你反扑过来……

这就是“物极必反”的道理。在商业竞争中,事实上,有许多竞争行为何尝不像“大棒打狗”呢?行业的领先者往往在对待行业竞争对手时会陷入一种误区:赶尽杀绝,不留后患!但实际上这种理想的、“绝杀”的竞争行为极少能变成现实,商业竞争毕竟与战争有所不同,不是以消灭对手作为竞争的终极目的,而是更好地、最大化地保护自身的长期商业利益。

行业发展离不开竞争,关键在于如何正确地对待行业竞争对手。对于那些不懂行业规矩、行事险恶的对手,在条件成熟而允许的情况下,不妨采取“一剑封喉”的致命打击,将其清理出市场;而对于那些按照规则出牌的“好的竞争对手”,则不妨共同发展,共同维护行业有序发展。毕竟,好的竞争对手对于行业领先者而言,除竞争威胁外,何尝没有好处呢?比如说,好的竞争对手可以消除市场的需求波动;好的竞争对手由于自身相对弱小,能促使消费者甄别出与自己产品或服务的品质高低,增强对消费者的讨价还价的能力;能满足提供自身无力满足的细分市场服务,同时还能不断地刺激自身的竞争动力和持续发展能力。

做事情,做到一定水平的时候,不一定要追求绝对上的更高,而是一种相对他人的高!也就是当你有很好的经营业绩时,也要考虑到给予竞争对手一定的生存发展空间。从这个意义上讲,这也符合竞争优势的相对意义,竞争不意味着永远的敌人,还应该存在一种双赢的概念(体现合作维护市场的意识)。

成本与收益的均衡

显而易见,我们每个人的时间和精力都是有限的,过于完美主义的态度可能会让我们陷于焦虑之中,事事都做不好。因此,我们需要的是抓住做事成本与收益的均衡。我们可以从管理经济学的角度来分析如何处理好做事的精益求精与做事分重点的矛盾,并以两条做事方法的代表——6σ与20∶80法则的应用来比较。

管理经济学有一个贯穿整个理论的基本决策规则,就是比较边际收益(MarginalRevenue,即MR)与边际成本(MarginalC)。所谓边际收益,是指临界数量水平上改变一个单位产出、销售量或质量水平等得到的收益改变量,这里的收益包含货币和非货币收益、当期和未来收益。例如,精密仪器次品率降低一个百分点,可能会通过销售量或价格控制力提升而带来边际收益;IBM提升一种软件功能也会带来边际收益。

然而,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获得边际收益通常要付出边际成本。边际成本是指改变一个单位产出、销售量或质量水平而发生的成本改变量,包含货币和非货币成本、当期和未来成本。例如,仪器产品次品率降低一个百分点,需要改进工艺流程和管理,因而需要更大投入,就会发生边际成本。提升一种软件功能也会发生边际成本。管理经济学认为,追求自身利益的行为主体在进行管理决策或选择其他行动方案时,需要比较边际收益和边际成本。如果进行一项行动带来的边际收益大于边际成本,就应实施这一行动;反之则不应实施。

在边际意义上比较成本收益,为判断上述两个管理法则的各自运用范围提供了一个视角,从而为二者的兼容性提供了理解的支点。就6σ方法来说,质量水平每提升一个σ数量级,通常需要追加越来越大的成本投入,面临边际成本递增的约束,因而只有在由此带来的边际收益特别大的场合,才具有经济合理性。

对于巨型企业,其产品的生产技术十分复杂,最终产品的整体功能受制于成千上万道工序“串联”性的影响。并且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下,品牌效应具有重要意义,质量控制的数量级提高可能带来巨大的边际收益,因而从边际成本和收益比较角度看,实施6σ方法具有经济合理性。

对于其他厂商产品中利用率很低的“80%”的软件来说,由于消费者对这部分产品的边际评价较低,因而改进质量带来的边际收益也就很有限。如果改进其性能质量需要投入较大的边际成本,则不符合边际比较原则,采用较低的功能质量标准反而比较适当。这正是“20∶80法则”提示的思维方式。

依据类似道理,电视节目中下标字幕偶然出现错别字,观众一般不大在意,节目制作商即便采用3~4个σ的质量控制标准也无大碍。然而对于大百科全书这类投资浩大,并且以权威性作为卖点的信息产品,降低错字率对其功能和品牌声誉至关重要,有长远眼光的出版商一般会尽量采用6σ方法。

做事的方法并没有绝对的限定,做任何一件事都会有成本。我们做事的目标应该是让每一分钟都有最小的成本、最大的效益。

直入核心,直切要害

新加坡名作家尤今有这样一次经历。

当记者时,笔是随身工具,一日不可或缺。

一回,托一位同事为我买圆珠笔,再三嘱他:“不要黑色的,记住,我不喜欢黑色,暗暗沉沉,肃肃杀杀。干万不要忘记呀,12支,全不要黑色。”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