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中文

笔趣阁中文>精准做事 > 爱因斯坦的镜子(第3页)

爱因斯坦的镜子(第3页)

次日,同事把那一打笔交给我,天哪,我差点昏过去:12支,全是黑的。

责他、怪他,他振振有词地反驳:你一再强调黑的、黑的,忙了一天,昏沉沉地走进商场时,脑子中只有印象最深的两个词——12支、黑色,于是就一心一意地只找黑的买。

言之成理,我哑口无言。

当时,我如果言简意赅地说:“请帮我买12支笔,要蓝色。”相信同事就不会买错了。

从此以后,尤今无论说话、撰文,总是直入核心,直切要害,不去兜无谓的圈子。

没有赘余的语言,精确、精致、精神,绝不会误事。

模仿,也是一种进步

说起模仿,有人就会援引“东施效颦”“邯郸学步”的例子,把模仿贬得一无是处。但这些人恰好忘记了“胡服骑射”的故事。从某种意义上说,模仿也是一种进步。

创造的辉煌常使人赞叹不已,而模仿和借鉴却为一些人所不齿,他们说:“为什么要模仿别人、借鉴别人呢?要干就要拿出自己的一套来!”这话听起来很豪壮,殊不知,如果没有东施效颦的勇气,没有邯郸学步的追求,连模仿也没有,更谈不上借鉴,而离开了模仿和借鉴,又何来创造呢?

新中国成立初期,我们从苏联引进技术设备,没过多久,仿制出的喷气式战鹰就巡航在祖国蓝天。新中国的航空工业从无到有,短短几年就走完了其他航空大国几十年的发展路程,与当时世界先进水平已相差无几。改革开放以后的大量事例也证明了这一点,在高起点上引进关键技术设备,是发展我国工业和经济的快而省的捷径,为赶超世界先进水平奠定了基础。当然,只知道一味地模仿是不行的。齐白石老先生那句名言是很发人深省的——“学我者生,似我者死”。没有自己的东西,你将永远跟在别人后面亦步亦趋,始终无法赶上别人,更不用说超越了。

借鉴可以说是从模仿通向创造的桥梁。把别人的东西拿来,结合自己的实情做一番比较,以便取人之长、补己之短,或从中吸取教训。这就比单纯模仿要高明一步了。有人说香港人比内地人聪明,我看不然,只是他们更善于借鉴罢了。国际市场上出现了一种新产品,内地一些厂商马上依样画葫芦,尽管产品几可乱真,但终有假冒伪劣之嫌,登不得大雅之堂,更不用说与人竞争了。香港人则不然,先来一番解剖,再看看有无可改进之处,使之更加完善。当改进后的产品问世的时候,已不是先前的翻版,而是一副可以抢占市场的全新面孔了。翻翻日本人的发家史就可以知道,日本人就是从模仿开始,不断吸收借鉴,才最终走上创造之路的。

反省,才能发挥优势

“未经审察的人生,不是完美的人生。”只有在生活中不断审视自己,才会了解自己,从而控制不足,发挥优势。

历代杰出人物,往往是在其自我反省取得成效时,事业上取得了突出成就。历史上有这么一段为人所熟知的故事。一位帝王谋取天下后,过上了安逸的生活,日子久了,一方面,看到天下似乎挺太平,“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的传统理念,导致了他的骄奢——人总是有一种在权力光环笼罩下的兴奋的非常态,在这种状态下,无所不可为;另一方面,政事散乱,国家的一整套行政机构日趋瘫痪,腐败滋生,民怨沸腾。在这种“安逸”和“愤怒”纠结成的矛盾之中,中国历史上的一个大时代面临着命运的终结。然而,在历史将抛弃他时,他揪住了历史的臂膀。一本蘸血的奏折震醒了熟睡的灵魂,于是,他开始正视现实,反思自己的成与败。当他看清自己的那一刻,在那个时代,他站在了世界历史的前沿上。

人是能够理性思维的动物,也是唯一能够理性思维的动物。自然既然赋予人类这种特殊的机制,那么就应发挥出它的最佳效用。很多人说,人永远无法认识自己,与其浪费时间在这种没有结果的“游戏”上,还不如多做些事,哪怕睡一觉也是好的。如果鲁迅还在的话,一定会在“国民劣根性”上,加上这一条:逃避清醒。事实上,再不济,我们也知道过去的追求和现在的希望,当我们采取手段的时候,只要知道前一步和下一步,下一步应该怎么站在前一步的基础上,做好了,成功就可以触及了。这个环节,就是反省。

反省自己,就是让自己保持平和的心态,隔绝见缝插针的浮躁。如果你能够时常觉察到犯下的可以更正的错误,那么,恭喜你,你已经在反省你自己了,你正处在进步之中。

永远不够好的境界

马克思有一个著名论断:世界是无限的。由这个命题又推知,万事万物处在生生不息的绵延状态之中,我们找不到起点,也找不到终点。另外,我们常可看到这样一句话:脱离概念谈概念和在概念之中谈概念一样,都是不可取的;当我们认为处于一种好的状态中时,这种所处的好状态早已是常态,于是“好”的追求价值就丧失了。可见,不管是从哲学的角度,还是逻辑学的角度来看,“好”都没有止境。

诚然,用“好”来评价工作,已经成了家常便饭,为大家所接受。可是,当我们做一项工作时,在认为它好的同时,请记住,它还可以更好。进步——正是由这样一种谦虚、进取的精神所创造出来的。爱迪生正是在“永远不够好”思想的指导下,进行了两千多次的实验之后,才选出了一种更耐用的灯丝。

就如同对美的追求没有止境一样,我们对于自己进行着的工作,只能怀着超越的心态。“知不足,而后能改。”只有认识到不足,我们才有改进的欲望。但是,在我们对自己进行大胆要求的时候,也应该注意,我们不是吹毛求疵,也不是怀疑现有的一切、批判一切。我们是“肯定中的否定”,肯定成绩,并要求进步,这是宗旨。

当你对别人的赞美只是报以波澜不惊的简单一笑,心中所想的是我下次可以做得更好些的时候,或许你已经具备了这样一种素质。

正确借鉴旧经验

古语云:前事不忘,后事之师。经验,是我们的老师,是我们获取成功的源泉。一条旧经验的功用,可能远远大于书上的100条理论。人,无法脱离经验而生活,不管经验是他人的,还是自己的,它所凝聚的力量都无与伦比。

在知识爆炸的时代里,一个善于学习的人,必然是一个善于总结经验的人。在知识的海洋里,要么你扬帆远航,要么你就被淹没在茫茫巨浪之中;这除了求学精神起作用之外,善于总结经验教训的人常可以捡得一些便宜。因为你明了了自己以前或别人所犯过的错误,你就可以趋利避害,避免错误的再次降临。在众多的可行性道路上,若你考察过别人的经验,你就可以鹤立鸡群、一路领航。

生活并不复杂,成功也往往只是一小段简单的故事,这完全取决于你怎么去认识它。在对自然现象长期的分析思考,并结合了自己大量实验的基础上,牛顿相信,物体与物体之间存在一种特殊的作用。只要你充分重视过往的经验,完全可以相信,在下一个苹果砸下来的时候,世界上就有了牛顿第二。当然,这不会像“上帝要有光,于是世界便有了光”这么简单,但珍惜“旧经验”,确实能给你莫大的潜在能力。

当你能够毫无羞涩感地翻阅曾经怀着满腔豪情记下的笔记的时候,或许,在正确对待旧经验这件事上,你已经更胜人一筹了。

坚决果断的魄力

没有听说哪个权威统计机构做过调查,在公认的成功人士中,具有“坚决果断”性格的人占了较大比例。但可以肯定的说,性格果断的人,总是显得别有一番魅力。所以,我们可以相信,塑造出坚决果断的性格,是有助于取得成功的。

确切地说,坚决果断是一种素质,它是一种只有你做出努力才能达到的东西,当然,还可能你做出了努力都达不到。历史上,一些优秀人物正是因为拥有坚决果断的素质,在关键时刻当机立断,做出正确决策,取得胜利,为后人广为传颂,成就了千秋万古名。在这里,要举的是一个另类的例子,多少有些调侃的味道。莎士比亚在著名的四大悲剧之一的《罗密欧与朱丽叶》剧中,描述的那段轰轰烈烈的悲剧爱情的凄美,正是在两个具有“坚决果断”性格的人物上得到了淋漓尽致的表现。当需要在爱情与苟活之间做一抉择的时候,我们深爱着的主人公都义无反顾地选择了死亡,这使我们为之挥泪,也使我们为之疯狂。我不赞成死亡,尤其是无谓的死亡,但喜欢那种可以毅然视死的决然。也许,这是人类的通性。

除了前面所说的,坚决果断可以赢得人们认同和喜爱之外,比之犹豫不决的性格,往往更能抓住那些稍纵即逝的机遇。

当然,事物总是存在矛盾着的两方面,我们应该辩证地去看问题,戴上有色眼镜,只会使视野变得更加混乱。犹豫不决可能表明处事谨慎,果断有时可能会变成武断。因此,在实践中,关键在于掌握好度,凡事应做得恰到好处。

摆脱坏习惯的影响

美国石油大亨保罗·盖蒂曾经是个大烟鬼,烟抽得很凶。

有一次,他度假开车经过法国,天降大雨,开了几小时车后,他在一座小城的旅馆过夜。吃过晚饭,疲惫的他很快就进入了梦乡。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