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天之后,他开始写字。第一句话是:“我想吃糖。”
阿言放下碗,打开终端,给全球所有“静语协议”分支发送一封邮件:
>各位伙伴:
>我们常说自己是在收集“遗言”。
>但现在我想纠正:我们真正守护的,是从不曾被允许诞生的“首语”。
>那些卡在喉咙里的第一个“不”,
>那些写到一半又被撕碎的“我很难受”,
>那些藏在玩笑背后的“救救我”……
>它们不是终点的叹息,而是起点的啼哭。
>所以,请继续建造更多的入口,更隐蔽的通道,更温柔的容器。
>让每一个想要开口的灵魂都知道??
>即使全世界捂住你的嘴,
>至少还有一个人,愿意跪下来,贴着地面听你呼吸。
邮件发出十分钟内,收到两千三百余条回复。
有人附上自己开发的新工具原型图;有人上传一段录音,是聋哑学校的孩子用手语讲述的梦想;还有一位日本老妇人写道:“我丈夫去世前三年患阿尔茨海默症,他说了很多胡话。当时我们都当笑话听。现在我才明白,那些话其实是他拼命想留下的告别。如果那时有你们这样的系统……”
阿言读到这里,眼眶发热。
他知道,有些错过永远无法弥补。就像他没能听完林昭的最后一句话,就像苏晚跳下去时,没人接住她坠落前那一声哽咽。
但正因为如此,他们才更要走下去。
十二月二十四日,平安夜。
“拾铃行动”举办首次线上守夜活动。全球两万多名参与者同步登录虚拟空间,每人点亮一盏灯,形成一片星河般的光海。没有演讲,没有口号,只有背景中循环播放的真实声音片段??婴儿的第一声啼哭、老人临终前的微笑呢喃、抑郁症患者十年来第一次说出“我今天有点开心”……
阿言站在虚拟广场中央,手中虚幻的铜铃轻轻摇动。
叮??
刹那间,万千灯火齐齐闪烁,仿佛回应。
就在这时,E-001系统突然跳出一条特殊提示:
【检测到高强度情感共振现象,来源分布于中国西南、东南亚、东非等地,共1,8个活跃节点,持续时间已达17分钟。初步判定:集体性情感释放事件】
他愣住。
随即明白??这不是技术故障,而是一种新的共鸣形态正在诞生。
人们不再仅仅被动接收痛苦,而开始主动回应彼此的脆弱。一个孩子写下“我害怕黑”,立刻有上百个陌生人留言:“我陪你”;一位母亲坦白“我不爱我的孩子”,竟收获无数安慰:“你能说出来,已经是种勇敢。”
这种跨越时空的情绪共振,竟自发形成了某种疗愈场域。
他立即启动数据归档,并命名为:“光茧计划”??寓意受伤的灵魂彼此缠绕,终将织成保护彼此的茧。
新年钟声敲响前,他又收到一封信,纸质的,邮戳显示来自新疆塔城。